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读后认识感受和体会,和读书收获(完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读后认识感受和体会,和读书收获(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读后认识感受和体会,和读书收获(完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读后的认识感受和体会,和读书的收获3篇

第1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读后的认识感受和体会,和读书的收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程必荣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0年第07期

        【主题阐释】

        “富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写照。考生写作时,要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用我们4亿多家庭、14亿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富强”之路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袤的农村农民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家积贫积弱,人民一贫如洗。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4亿斤,70年里先后邁过11个千亿斤台阶,现在已连续4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成功解决了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贫困人口有7.7亿,2018年底减少到1660万,基本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

        2019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实现摘帽。

        2020年底,我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将全面实现脱贫,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我们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时刻!

        作为新时代青年,站在人生新起点,你对“我们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时刻”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写作指导】

        考生要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概念的含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实是国家走向“富强”的标志。因此,可以说,“富强”既是说国家既“富”又“强”,也是说人民既“富”又“强”。材料内容正是通过时间前后的对照,数字前后的比较,来展示新中国70年来农村农民生活发生的巨变,正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时刻。

第2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读后的认识感受和体会,和读书的收获

初三道德与法治教学案

【姓名】 【班级】

【课题】14.1确立共同理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预习】 14.1确立共同理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2020年建党一百年--- 社会;

2050年建国一百年--把我国建设成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

2、小康历程

①、改革开放初提出20世纪末人民达到 水平;

②、进入21世纪,并提出 小康的奋斗目标;

③、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强调到2020年确保全面 小康社会;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征(表现):

①、 持续健康发展, ②、人民 不断扩大, ③、文化 显著增强,

④、人民 全面提高, ⑤、建设资源 、环境 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等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体布局--- 建设、 建设、 建设、 建设、 建设。

5、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举措?

①、以 为中心,保持经济 发展;

②、大力促进 协调发展,实施 发展总体战略 ,实施 发展一体化战略。

6、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①、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 ,仍是一个 国家;

②、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 ;

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为国家 、人民 、社会 提供坚实的 。

7、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包括西部 、中部 、东北 、 东部 。

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第一个阶段,2020年到2035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 ;

【经典习题】

1、我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 )

A.改革开放B.依法治国C.发展D.发展先进文化

2、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7,全球排名60多位,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也有较大差距。这说明( )

A、要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B、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C、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我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改革开放使我国以世所罕见的速度发展起来,我国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当前我国改革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挑战,经济发展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国当前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有( )

①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

③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 ④严重少子化、人口老龄化的人口问题和挑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持续关注“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意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 )

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②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③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④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二、判断

1、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确立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

2、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

3、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 )

4、我国长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 )

三、作为一个有志青年,你打算怎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贡献?

我们要树立崇高远大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水平、法制观念;

发扬艰苦奋斗、创新精神、民族精神;

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勇担民族复兴的崇高使命!

第3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读后的认识感受和体会,和读书的收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大历史任务,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鲜明标志。这是在系统总结建党90多年、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 30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作出的战略选择和庄严承诺。现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0年仅剩8年时间,无论是理论准备还是实践进程,都需要我们予以正确把握。

小康社会的本质涵义及评价体系

小康社会的本质涵义。国际上对小康或小康社会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小康社会是一个反映中华民族对幸福向往和追求的特有概念。“小康”一词的解释主要有三:其一,“小康”最初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距今大约 2500年前西周时期的《诗经》。《诗塚大雅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其二,“小康”是指一种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是在战国末年或秦汉时候成书的《礼记记礼运》一书中,得到比较系统的描绘:“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置)田里……是谓小康。”这里所指是在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其三,“小康”词意家庭经济比较宽裕。《辞海》对小康的解释,主要指经济比较宽裕的状况。如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卷一就有“(刘)痒……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话。之后见诸各类报端、报告中所出现的“小康”,基本都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家庭经济生活富足”之意。

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历史意义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其主要内涵应是: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建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社会。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以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强国基础。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以社会保障初步达到全民覆盖,持久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五是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进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自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十七大丰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内涵,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历史的进程决定了目标的定位。

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1979年 12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概念,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是“小康之家”。为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蓝图,邓小平设想了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
第三步,到 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00年我们初步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却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总体小康基本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上,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不平衡,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江泽民提出“新三步走战略”。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机遇,十五大对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更具体的战略规划。江泽民提出21世纪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 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按照这个战略部署,我们从 20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新三步走战略”的目标,十六大明确提出本世纪头 20年,我们将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全面”二字,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全面发展的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十八大明确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递进式的目标,在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了里程碑意义。

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从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不难看出,小康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具有一般社会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但又体现出一种时代性和独特性,极具与历史上其他社会形态不同的鲜明特征。

从纵向看,小康社会是最接近现代化的社会形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分析了我国基本国情,提出像我们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经历一个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10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渐进的发展过程,而小康社会是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较高标准的小康,它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足。

从横向看,小康社会是比肩中等收入国家乃至中等发达国家的社会形态。我国小康社会人均GDP、城镇化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环境质量指数等各方面的目标值放在国际上比较,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只是目前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内部看,小康社会是协调均衡发展的社会形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小康,是一个全方位的小康,强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从而使社会整体得到可持续发展;
除了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外,还追求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改善;
同时,全面小康还是一个发展相对平衡的小康,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区域、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协调均衡发展是小康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特征。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推进的社会形态。

从深层看,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推进的社会形态。十八大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推动的;
未来的科学发展,也必须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需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这也昭示了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是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之一。

从本质看,小康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形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到十八大报告的新要求,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这根主线。小康的最终目的是“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小康社会的具体标准,最终要用老百姓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满意予以反证。显然,“以人为本”是全面小康的最根本特征。

小康社会的评价标准及其体系。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评价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大方面 23个监测指标:一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包括人均GDP、R&D(即科学技术领域)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镇)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二是社会和谐指标体系。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和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三是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四是民主法制指标体系。包括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两项监测指标。五是文化教育指标体系。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六是资源环境指标体系。包括单位GDP能耗、耕地面积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资源利用状况和环境保护成果。



代表了人民的愿望,符合时代的潮流,从而成为全党推进发展、人民追求幸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新的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再次表现为制度自信。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党不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和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予人自信心、富含生命力,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制度设计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上。这一制度,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基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阶段性特征,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正是源于我们不断增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和自信。(


推荐访问:小康社会 建成 读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读后认识感受和体会 和读书收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读后的认识感受和体会 和读书的收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读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