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发言【完整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组讨论发言【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小组讨论发言【完整版】

 

 依法治国的目的在于促进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调整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其文化中蕴含的道德和伦理思想对于调整和规范社会行为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法治史中, 主要存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德治思想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治模式。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也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重要特证。

 今天的以德治国基本方略, 主要是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相互促进的基础上来审视并提出来的, 其本身是对依法治国的有效补充, 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并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从而达到社会和谐这样一种目的, 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 它不是将二者对立起来或归结为人治。

 强调以德治国, 是治国理念的一大进步。

 目 前在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混乱现象, 既有法律法规缺失的重要原因, 也有着道德失范的深层次理由。

 比如失信违约、 假冒伪劣、 以次充好、 非法竞争等, 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扰乱了国家经济建设, 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法律真空依然是一些不法分子游走的边缘, 这就使得法律在具体的实践中无法达到理想的法治效果, 以至于在一些方面出现混乱现象。

 相对于法律的这种确定性而言, 道德较为广泛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模糊

 性, 没有具体的形式要求与标准。

 在界定是否属于失德行为的判定上,往往是各执一词, 说法不一。

 而这种认识上差异, 也往往是因为人们价值观念和利益立场不同, 并转化为非和谐因素。

 承认其合理成分, 否认和摒弃腐朽和落后的道德理念, 同时也要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以中国自有的文化底蕴为基础, 推崇明是非、守孝悌、 讲仁爱, 重礼仪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 形成中国特色的道德理论体系, 弘扬正能量, 加快实现大同之梦、 民族复兴之梦。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 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两者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觉悟。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对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 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宽猛相济”、 荀子提出“隆礼而重法” 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 阴为刑”, 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 立刑以明威” 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 都体现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 都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从世界范围看, 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 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 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对于国家治理来说, 法治和德治如车之两轮、 鸟之两翼, 不可偏废。

 要加强法律与道德的协调和衔接, 将实践中广泛认同、 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

 人们对法律的认同, 很重要的是对其蕴含的道德价值的认同; 人们对法律的遵守, 很重要的是源于思想道德觉悟的提升。

 利用重大纪念日、 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发挥新闻媒体、 公益广告、 文艺作品的教育功能。

 完善市民公约、乡 规民约、 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 使社会主义道德更加深入人心, 为推进法治建设培育丰厚的道德土壤。

 对那些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 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 仅靠道德教育、“叩问良心” 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运用法治手段进行治理, 为道德建设“保驾护航”。

 要继续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加强对见危不扶、出国出境旅游不文明、 奢侈浪费、 网上造谣谩骂等行为的整治, 该劝导的劝导、 该处罚的处罚; 加大对食品药品等领域见利忘义、 制假售假行为的执法力度, 查办大案要案, 让败德违法者付出高昂代价, 发挥对整个社会的警示教育作用, 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

推荐访问:小组讨论发言 完整版 小组讨论 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