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有效载体,是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运用科学理论提高思想道德觉悟、指导生产生活实践的创新举措,是打通宣传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依托。

 大通县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立足地方特色,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理念,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统筹推进“两个中心”有机融合,共同促进文明实践,率先在“大通融媒”APP 中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智慧云平台”,探索通过网络实现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送单,实现文明实践需求和文明实践队伍的有效对接;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助推乡风文明,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一约四会”,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利用“理论+文艺”形式,把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脱贫攻坚、移风易俗、乡村振兴等理论宣传内容编写成唱词,用“打搅儿”“西宁贤孝”“青海道情”“河湟皮影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到村到户;健全志愿者队伍,完善服务项目,各单位盘活现有力量,成立理论宣讲、关爱行动、教育培训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关爱帮扶、基础设施维护、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突出地方特色,丰富文明实践活

 动,创建“北川讲坛”,利用举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分享会等多种形式,向基层群众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单位开展具有行业特色、职业特点、工作特性的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打造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突出、干部群众素质较高、社会形象良好,能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助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在强化顶层设计上下功夫,着力筑牢文明实践组织保障。探索建立多主体协同推动体系,积极构建“党委领导、队伍落实、群众参与”的多主体协同推动体系。各级党委引导形成强力组织保障,在进一步健全县乡镇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甚至实践点”三级甚至四级,组织架构,建立“试点—督查—改善”组织体系,保障定期考核评估下试点工作推进目标准确、手段高效、成果显著。进一步强化以机关党员、基层干部、先进人物、新乡贤、“五老”人员等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队伍管理的制度、办法,形成落实文明实践内容的重要力量。出台激励措施,争取让在文明实践活动中受益的广大群众更深入更广泛地参与到文明实践活动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统筹志愿服务上下功夫,着力满足文明实践的群众需求。探索建立精准定位区域性供给运行机制,立足空间分域

 治理的精准考量,构建分类回应群众需求的供给化运行机制。针对城市大部分群众、农村每家每户至少有一人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搭建效率较高的网络对接机制。在人口较集中的区域,搭建“门店服务”式固定对接机制,定期在各实践所、站集中开展服务,形成文明实践活动“赶集日”。在人口较分散的区域,搭建“上门服务”式流动对接机制,实地走访搜集群众需求,打通基层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在实施活动项目上下功夫,着力做精做实文明实践工作。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的“项目带动”创新体系,为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效用,着眼激发普通大众的主观能动性,探索“普惠+特惠”的志愿服务“项目带动”体系。通过厘清群众需求,形成精准回应共性、个性不同类别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以“项目带动”模式让老百姓在需求满足中感党恩、跟党走,并自发从治理客体转变为共生治理主体。探索建立两条运作机制:一是群众“点单”: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针对个性需求第一时间“派单”——相关领域志愿服务队伍“接单”;二是群众“点单”: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针对共性问题顶层设计综合项目“派单”—引导多领域志愿服务队伍协同“接单”。两条运作机制再进一步同归汇集于:群众获取实惠并形成对党组织的认可——群众继续“点单”并加入志愿服务行动。

 在德治主题实践上下功夫,着力完善文明实践引领机制。探索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德治”引领机制,结合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以“三治”建设助推乡风文明,探索“以德治促自治和法治”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新路径。旗帜鲜明地打造“德治”品牌,建立“德治”主题实践机制,深入开展以文化人、村民自治等文明实践活动。以“德治”内容直击“乡风不文明”的痛点,比如针对滥办酒席、不文明婚闹等农村陋习,通过事前引导、事中制止、事后处罚的形式进行规范管理。对执意违规者,联合综合行政执法力量现场查处,并在事后依据村规民约规定对其进行惩处。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打造文明实践活动阵地。根据全国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座谈会提出始终抓住“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项工作、三个到位”的总体思路和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动员能力、整合能力、引导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保障能力等“六个能力”的要求,在第一期試点探索的基础上,结合新试点工作的要求演进升级。其一,打造“内循环”与“外循环”的体制内外协同队伍。“体制内”打造由理论政策宣讲员、产业致富帮扶员、文艺活动辅导员、移风易俗引导员和权益维护指导员“五位一体”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格局;“体制外”针对外地暂居群体(主要集中在县城、城乡结合部、乡镇政府驻地),变“单兵突进”为“集团军作战”,最终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大格局。其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融媒体中心统筹谋划、统筹建设、统筹运用,使“两个中心”融合建设、贯通结合、

 相互促进,构建文明实践工作高效的网上指挥体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动态管理系统、网上培训和交流平台,保障试点工作走向纵深。

 在资金保障机制上下功夫,着力夯实文明实践经费保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机制在文明实践工作过程中起约束作用的行为规范和运行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力量,提高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效率,激励各方面人员共同、持久地推进文明实践工作。探索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建立健全投入与保障机制,重点加强财力投入,保证文明实践中心的基础设施充足、宣传阵地充分、服务人才充沛。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明确规定基金使用范围。同时,拓宽财力支持路径,鼓励和动员更多的民间机构、企业及个人积极参与捐赠。建立健全管理与监督机制,对文明实践中心基金使用进行规范、管理、引导和监督,保证文明实践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建立健全激励与创新机制,通过各种途径激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到文明实践中心的创建中来,并且不断创新方式、载体和内容,增强群众对文明实践工作的认可度。

推荐访问:【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新时代 实践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