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前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学前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供大家参考。

当代学前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当代学前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

 当代学前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

 【摘要】:

 学前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让儿童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将为儿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传承者。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儿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增强个人生存的智能,建立基本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习惯,保证多方面和谐发展。但随着学前教育规模地不断扩大,水平地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却逐渐被忽视,或者被国外先进的教育内容所代替。本文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西安某一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访谈结果与学前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作简要分析后,针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策略。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学前教育

 传承

  从改革开放至今,国家和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国人受舶来文化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并不显著。在幼儿园,传统文化主要以节日庆祝活动的形式展开。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儿童的教育重点向着音乐、英语等实用性内容转变,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对儿童的重要性。本文将找出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误区,分析问题原因,结合自身实践与相关资料的分析提出策略。

 一、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等。[1] 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国个人素养影响深远,其“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友善、谦让、忍耐、孝顺的良好品质,以培养诚与仁为价值核心的健全人格。孔子认为:“爱近乎仁”,就是将“自爱”的情感扩展为“爱人”并“爱物”,以热爱大自然。同时孔子重视培养“诚恳”的精神,由“不自欺”而“不欺人”,发展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在中华传统人文精神中,贯穿着 “万物同和”的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和平、仁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天下为公”的社会观,“忠恕和善,以信为本”的道德观与“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观。

 二、传统文化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一)

 传统文化对学前儿童道德的影响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对儿童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承传统文化可初步培养儿童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认同感,初步培养儿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一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品质,为其未来成为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信用、有理想、有国际视野、敢于担当的现代中国人打下基础。[2] 如《孟子》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鼓励儿童要尊老爱幼;《论语》里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提示儿童要孝敬父母。

 (二)传统文化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传承传统文化能使幼儿园课程内容具有情境性, 深入浅出, 各课程之间融会贯通、相互迁移、互为补充,有利于儿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学习,也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例如:传统文化经典当中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都是古代蒙学写字的代表作,其语言生动活泼,读

 来朗朗上口,便于儿童记诵,而且蕴含这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粗浅的生活常识。[3] 既能够培养儿童对于语言的敏感性,也能够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朱熹在儿童的学习方法上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方法要求幼儿在读书时要心静、眼看、嘴读。

 (三)传统文化对学前儿童礼仪的影响

 中国一直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代幼儿家庭生活常规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如南宋教育家朱熹就要求幼儿每日鸡鸣起床后,应自己洗脸、漱口、梳头等事务,并且规定“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4] 除此之外,古代对幼儿饮食卫生也很讲究。同时,还要求幼儿对于环境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洒扫”之事。这些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而且对于养成幼儿勤劳的习惯也是大有益处的。

 (四)传统文化对学前儿童能力的影响

 学前儿童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掌握技能。民间艺术能培养幼儿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5] 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中,试图探索如何使儿童对戏剧、工艺、腰鼓、木偶剪纸、染纸、中国结、泥塑、蜡染、舞蹈等多种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兴趣和敏感,并在高一层次上对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共同审美要素进行有益的抽象、概括和相互迁移,从而培养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智慧、一种整体的反映能力,将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发展。朱熹的《童蒙须知》对儿童要掌握的能力做了详细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传统文化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现状 在科技化的今天,国人受舶来文化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未受到重视。虽然近几年幼儿园加强了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教学内容,但是效果并不显著。传统文化正被冷落、被淡漠。在幼儿园,传统文化主要以节日庆祝活动的形式展开。目前,幼儿教育以五大领域展开,从体、智、德、美等方面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6] 而其中与中国传统内容相关的,多数是与节日活动相结合的,如春节、端午、中秋等等。同时,幼儿教育的相关教材中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少,而传统礼仪教育、传统道德观念教育等在幼儿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就更少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的教育重点向着音乐、英语等实用性内容转变,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学前儿童对身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了。

 (一)学前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 存在的问题[7]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7] 但是在实践中,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1、注重知识的传递,忽略了文化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培养。例如幼儿园开展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孩子们稚气的声音清脆地诵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儿童记住了古诗,却对内容“不求甚解”。

 2、形式单一,内容贫乏。传统文化教育大多以节日活动、传统故事的介绍等内容,忽视了与现代文化、西方优秀文化的结合。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新的体现,儿童的心理活动具有现实性,与现代生活脱离太多,不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总是以故事、卡片、文字的形式来介绍,无法给儿童以深刻的印象。

 3、注重继承,缺乏创新。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缺少深入的理解,以照搬为主,过于依赖教材,让儿童被动学习的较多,不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有些教师在教育中过于注重“原汁原味”,要求儿童不加取舍地学习,遏制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二 )

 存在问题的原因

 1、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重视不到位。

 许多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概念不甚了解,不清楚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更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对民族生存、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同时,家长也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老古董,没什么

 新鲜,早应淘汰,现代教育应与时俱进。儿童年龄小、经验少,难以认识并理解复杂的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是中高等教育的事,向儿童介绍传统文化是拔苗助长。

 2、从现行的幼儿园教材来看,传统文化在五大领域中的渗透、表现是很少的。[8]

 如语言活动中,中国的传说、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民谣等微乎其微且有越来越少的趋势;在社会领域中向幼儿介绍中国传统风俗民情很不够;在艺术方面有关民谣、民乐、独特的乐器以及绘画、建筑、传统艺术珍品等也非常少。幼儿园活动以游戏活动为主,而一些有益、有趣的民间游戏正逐渐失传。目前幼教界热门的主题活动、综合活动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实在是太少了。在贯彻《纲要》中,幼儿园都非常重视环境的创设,其指导思想主要是教育性、趣味性、实践性、现代性等,可爱卡通形象居多,而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东西却很少。

 3、挖掘、利用、整合文化资源不够。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幼儿园要有创新意识,大力提倡开发地方课程、园本课程。但广大幼教工作者还是比较习惯于运用、选择现存的教材,对本地区、本园的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地认识、挖掘、收集、利用和整合。[9] 如陕北地区的民歌秧歌、饮食文化、历史遗迹等都可以整合进幼儿园课程。

 4、对家长宣传、引导不够。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全社会公民的民族文化保护、继承的意识都较淡薄,许多家长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也不多,甚至还有很多的误区。如绝大多数年轻家长看重的是孩子的知识、技能、身体发展,而忽视了孩子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甚至,有的家长认为老人给儿童传授的知识和道德都是错误的,没有价值,不符合个人的利益。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幼儿园也几乎没有对家长进行宣传和引导、帮助。

 5、缺乏教育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可见,将教育评价引入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使文化和教育找到结合点,让其有效地开展,还能不断激励教师在实践反思中提升教学技能,丰富教学经验;也促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式,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

 6、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民俗传统节日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一般在教师邀请下,家长都会参加幼儿园民俗传统节日活动,认为这是对教师的尊重和对幼儿园活动的关注。但“除教师邀请,会主动去”的家长几乎没有,可见,没有充分意识到家长态度和能力等资源对幼儿民俗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性。

  7、缺乏对继承传统文化的课题研究 笔者查阅了最近的国家级、省市级的科研课题,涉及幼儿园继承传统文化方面的课题简直是凤毛麟角。教师与家长在开展相关的活动时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8、缺乏政策与技术、资源的支持,社会的关注度小 国家与地方对于学前儿童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政策法规很少,为幼儿园提供的资源也很稀少。而且社会对于相关的宣传、报道很少。例如,国内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宣传很少,却对圣诞节的报道很多。

 四、学前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

 幼儿园方面 1、创设环境氛围,将传统文化渗透、延伸到儿童的活动区域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幼儿园在室内墙饰、屋内装饰颜色、选材等等方面,突出传统文化特征,将传统文化的理念通过环境积极渗透给儿童,为儿童活动空间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气息。使儿童可听、可见、可感、可想、可做,激发儿童主动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增广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面,切实感

 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获得有益一生发展的知识与体验。例如:在教室墙面布置时,可以设计制作以名胜古迹、传统节日、地方特产等为主题的墙饰。

 2、 充分挖掘、利用、整合文化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园本课程。[10]

 幼儿园应有创新意识,可依据本地本园特色编写园本教材,将传统文化以儿童易接受的儿歌、游戏等形式编写成教材。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如艺术欣赏、参观、交流、表演等活动,丰富儿童的知识,加深儿童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如在民谣欣赏活动中,可以从音乐出发,选择和创编一些在结构、内容形象和情感上与音乐一致的、富有童趣的故事、民间童谣、诗歌等语言辅助材料帮助儿童更快好地感受音乐作品。在语言的音调、节奏、力度、音色、风格上尽量做到与音乐一致。

 3、 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儿童的一日活动之中。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蕴含在一日生活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将教育目标渗透到各种活动中,才能发挥教育的功能。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可感知的文化因素入手,择其精华,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一日活动当中,注重强调道德规范、礼仪、节日活动、经典朗诵、风俗习惯等内容的教育,为儿童创设各种直接接受本民族文化教育的活动环境,使优良的文化传统在这里得到继承和发展。

 4、 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共同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幼儿园应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针对目前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普遍模糊的状况,必须大力加强宣传和指导工作,可采取发放宣传、学习资料,举办知识讲座、专题讨论、园内专栏介绍、网上留言互动、家长经验介绍和推广等多种形式,提升家长的传统文化素养,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也要积极合理的利用社区的资源。

 (二)

 教师方面

 1、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作为文明古国的每个公民,都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幼教工作者是幼儿园继承传统文化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增强民族文化素养要主动学习和自觉汲取。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艺术欣赏、参观古迹、访问民俗、专题讨论等,拓宽...

推荐访问:当代学前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学前教育 传统文化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