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论文:延安精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延安精神论文:延安精神,供大家参考。

延安精神论文: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论文:

 延安精神 【摘 要】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价值内核, 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行为方式。

 要想推动襄阳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坚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关键词】

 延安精神 新农村 建设 价值 “三农” 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稳则社会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 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伟大的事业。

 延安精神的产生、 发展和弘扬正是适应了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 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 作为战胜困难、 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

 1

 随着时代的发展, 延安精神的价值历久弥新 延安精神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形成的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为延安精神不单单是某一种作风、 原则、 路线、

 方法的单项价值体现, 而是把革命精神、 时代精神、 务实精神、 创新精神、 奉献精神等集于一体的精神武库。

 随着时代的发展, 它的价值历久弥新。

 1. 1 延安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价值内核。

 胡锦涛同志指出:

 “我们坚持和发扬延安精神, 很重要的就是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忠诚实践‘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依据群众利益和群众愿望想问题、 做事情, 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作决策、 干工作, 事事想着群众, 处处为了 群众, 勤勤恳恳为人民谋利益, 为帮助群众克服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多办好事、 多办实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最根本的特征是坚持以人为本。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才能把各类社会关系和资源整合起来, 形成合力, 为社会各阶层的人谋福祉, 为其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才能在社会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有一个较为均衡、 稳定的关系, 使社会结构更加合理, 消除撕裂社会的力量, 由社会有机体自行消化矛盾而非诉诸外力; 才能使社会具有包括法律法规和道德习惯等在内的系统的社会规范, 并且社会成员能够自觉地遵守; 才能形成运筹得当的社会, 即在调节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时, 方法不仅灵活丰富多样, 而且互相衔接、 互相配合、 互相依存、 相得益彰。

 1. 2 延安精神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行

 为方式。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 它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 更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有效的行为方式。

 从道德人格层面看, 它蕴含着崇尚辛勤劳动、 反对好逸恶劳以及艰苦朴素、 勤俭节约的价值追求。

 其精髓, 是把党和革命事业胜利的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永不退缩, 永不自满, 永不懈怠, 始终不渝地奋斗到底, 这种精神永远是人类征服困难、 夺取胜利的强大动力。从哲学层面看, 自力更生是一种能动的主体精神, 是通过“自力” 而求得再生和发展的精神, 是高度自觉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这种建立在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正确认识基础上的理性化的自主精神, 与作为自主经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离开了自力更生的主体精神, 我们就难以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中摆脱出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呼唤延安精神 目前农业、 农村的总体发展情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对此, 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

 2. 1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建设规划欠科学。

 现阶段, 全国的现代农业、 现代服务业基础还比较薄弱,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业依靠科技进步以及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优质高效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发展还有

 待加快, 农产品精加工业还不发达, 出售的主要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任务较重。

 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上, 环境脏乱差, 用地不合理, 设施不配套, 建设档次低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近几年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并取得了 一些成绩,但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建设力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还远不适应。

 2. 2 农民主体地位不明显, 文化道德素质待提高。“以政府为主导, 以农民为主体” 这句话常被用来描述政府与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和关系。

 然而在现实中, 农民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可自主作为的领域太小, 农民依然没有话语决定权。

 应当认识到, 新型农民是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 只有让农民既能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又能与其他社会主体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才能真正全面地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力量。

 农民整体素质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目前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 整体素质偏低; 农业生产领域大多是 35 岁以上、 文化素质较低、 思想滞后的劳动力; 在现有的务农人员中, 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 拥有农业生产一技之长的还比较少。

 同时, 农村中封建迷信、 赌博、 早育超生、 宗族势力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还较

 普遍。

 狄尔泰在他的《精神科学引论》 里讲到:

 “一个社会不应局限于物质生产和经济交流, 它不能脱离思想概念而存在。

 这些思想概念不是一种‘奢侈’, 对它可有可无, 而是集体生活自身的条件, 它可以帮助个体彼此照顾, 具有共同目标, 采取共同行动。

 没有价值体系, 就没有可以再生的社会集体。” 要搞好新农村建设, 仅仅靠物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破除困局, 化不利为有利, 离不开高尚精神的引导,这正是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对延安精神的呼唤。

 3

 弘扬延安精神, 做到三个坚持, 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要想又好又快地建设新农村, 不仅要客观认识面临的实际困难, 更有必要从延安精神中找到精神力的增长点, 做到三个坚持。

 3. 1 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 要量力而行, 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 不能盲目 攀比、 急于求成, 更不能通过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 村负债搞建设。

 避免让农民实惠的新农村建设变成了“形象工程”、“达标竞赛活动”。

 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是要立足实情, 基于本地实际, 发挥本地优势, 探索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 是新农

 村建设的中心任务; 二是要注重实效, 从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 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 真正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是要予民实惠, 消除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针对当前帮扶工作存在的“物质帮扶多, 精神帮扶少”, “输血” 式扶贫多, “造血” 式扶贫少的情况, 要积极引导部门、 企业和干部转变帮扶理念和方式。

 3. 2 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 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宣言, 更是一项实践原则, 它不仅关乎利益, 而且关乎伦理。

 文明的社会是能够和谐处理利益关系的社会, 为人民服务说到底就是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它只有做到特别普遍、 特别严格、特别纯洁、 特别真实, 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认同, 而不会流于空谈和形式。

 在新农村建设中, 各级政府要树立以农民为本的服务意识, 清醒认识到农民最想要的是增收致富, 最缺乏的是技术、 信息和资金, 努力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加大从致富能手、 种养大户、 外出经商务工人员等农村优秀人才中选拔干部的力度, 构筑信息开发平台、 农资供应平台和农业科技平台, 建立健全县、 乡 (镇)、 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 为农民提供农资配送等高效便捷的生产服务, 建立金融支农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 为农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撑, 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实在在给农民带来利益。

 3. 3 新农村建设要坚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胡锦涛同志指出: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 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 是难以发展进步的;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作支撑的政党, 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 艰苦奋斗是实现建设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有力保证, 是解决农村经济滞后的精神武器。

 新农村建设中, 乡 村医疗、 社会保障、 饮水安全、 文化建设、 人居环境等一系列建设都非常重要, 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资。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必须要做到精打细算, 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 不等不靠, 自力更生, 创造性地建设好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郭德宏. 永恒的延安精神[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2

 申沛昌. 中华腾飞的精神动力——延安精神释义[m].西安:

 陕西 人民出版社, 1993

推荐访问:延安精神论文:延安精神 延安 精神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