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呐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笔记——读《呐喊》,供大家参考。

读书笔记——读《呐喊》

 

 读书笔记——读《呐喊》 读完《彷徨》的我,久久不能从鲁迅的忧国之思中返回现实。而虽然《呐喊》作于《彷徨》之前,我认为那种深切的爱国之情并不会因为写作的前后而有所改变。

 鲁迅在《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 作者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在这部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我在网络上查到对这部小说集在艺术上的评价,说是吸收和借鉴了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在这部小说集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药》和《孔乙己》两篇小说。在《药》这部作品中,作者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完整。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以秋瑾为原型的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而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 20 多年前社会上的像孔乙己一样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作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

 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而深究其写作背景,在那个时代,科举制度虽于 1906 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当时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孔乙己”仍然会不断地出现。鲁迅先生认为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先生写这篇小说的目的,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读完全书,我了解到了鲁迅的“呐喊”的含义,是想要借由自己的呐喊来鼓舞当时有思想的进步青年。这部小说集中的作品反映了五四青年运动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而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同时也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20141002288

  计算机 1402 班

  方雪珺

推荐访问:读书笔记——读《呐喊》 呐喊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