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育人路径研究(全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育人路径研究(全文),供大家参考。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育人路径研究(全文)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育人路径研究

 黨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学校体育作为学生“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重要课程,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过程中,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承担更加光荣的使命。但囿于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等因素影响,学校体育“野蛮其体魄”功能发挥较好,学生身体素质显著改善、体质指标数据不断提高,然而“文明其精神”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心理不健康、“媚外”庸俗等问题屡见报端,缺乏爱国情怀、民族自信、社会责任感等问题还存在于某些学生中,使得体育综合育人效果难以充分展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理论课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也为各类课程“文明其精神”指明了方向。体育课程发挥好综合育人功能,需要在继续保持“野蛮其体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明其精神”的育人功能,守好体育“这段渠”,种好课程思政“责任田”。为此,体育课程要与思政元素充分结合,建设体育课程思政,发挥好价值观引领,实现综合育人。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下,体育类课程要在“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3]。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4],是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基础工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學校建设等多方面,要树立体系意识,加强系统集成,从顶层设计、课程优化、资源融合、学段贯通、体制保障等方面,规划设计好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一、顶层设计,勾画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大写意” 目标决定方向,方向决定成效。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目标方向,强化顶层设计。只有确定好目标,设计好顶层,才能明确建设的原则和主体,持续稳步推进,勾画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大写意”。

 (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核心使命,一切教育工作和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核心使命展开。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5],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育心作用。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在体育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使体育课程育人效果更加突出。所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谋篇布局,为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基垒台,确立发展目标。

 体育是学生的必修课,是打通课上课下、联结校内校外、融合课程专业和兴趣爱好的桥梁,实现“三全”育人功能的重要课程,还是锻炼身体、启迪智慧、砥砺品行的有效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突出体育课程教学的健体功能,另一方面引入思政元素,更加强调课程的育心功能,综合育人的效果不断呈现。因此,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抓手和着力点,突出“体育+思政”综合育人效果,将综合育人确定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多主体协作的结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多主体参与,共同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宏观层面,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着眼于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态度,有清晰的自我认识与正确评价,与他人良性互动,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须承担起宏观主体责任,发挥好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国家意识引领和行政规范引导作用。

 中观层面,学校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承担开齐开足体育课程,评价监督教学质量的任务。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学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体育教学思政功能,是学校开展体育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学校应切实承担起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规划、引导、保障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6],发挥好综合育人功能。

 微观层面,教师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教师是课堂中的主角,任何课程教学都要发挥好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引导作用。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无论是课前教学资源的收集,还是课后教研备课,无论是课堂上课程内容的讲授,还是课后对于知识的践行,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主体予以保障。只有教师能讲、会讲、讲好体育课程思政,才能够发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综合育人的积极作用。

 (三)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7],突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引领作用。

 坚持体育课程与思政元素充分融合。传统思维中,体育课教学以健体为主要目标,突出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思政教育则是突出育心功能,侧重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似乎二者关联性不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打破健体与育心的界限,实现健体中的育心与育心时的健体高度融合。这就要求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体育元素与思政元素充分交流互融,二者融合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这一共同体内。

 坚持易于实践的原则。体育课程思政不是要向学生灌输枯燥的深刻原理,也不要求学生背诵思政经典著作,而是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通过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实现价值观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升华,反映育魂的实践要求,最终实现综合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让学生易于实践,便于理解,善于转化,体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作用。

 二、双向互济,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立交桥”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在保证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融入思政元素提高体育综合育人效果。因此,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明确体育课程与思政育人的关系。

 (一)体育课程要突出“主桥”优势 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体育是能够同时实现启智、健体与育心功能的学科,尤其是在健体和育心方面发挥独特功能,因而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构筑好体育课程这一“主桥”。体育课程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培养运动技能为主要目的,直接磨炼学习者的意志品质,这决定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突出体育课程教学的中心作用,在发挥体育课教学健体功能的同时逐渐迈向育心功能。

 体育课程教学可培养学生团结一致、遵守规则、顽强拼搏等人格精神,这些都是育心功能的发挥,具有鲜明的育人特质,也符合“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体育要义。然而,在实践中,受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体育课教学注重健体功能,忽视了育心作用。从理论界反映的情况看,“野蛮其体魄”在体育课教学中也没有得到完整实践。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修缮”利用好体育课程这座“主桥”,只有把“主桥”建设好,在实现强体目的的同时,不断挖掘思政教育育心功能,才能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从而达成综合育人目的。

 (二)思政元素要发挥“引桥”作用

 引桥是立交桥中连接主路,实现不同方向道路互联互通,保证通达目标的关键部位,从这个意义引申,可以说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重要的“引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思政要与各学科结合,以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的。而思政元素既能够实现与不同课程的结合,又可以将不同课程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课程思政网”。

 课程思政建设虽然“主路”方向各异,但与思政元素结合后,其育人指向一致,通过与各课程思政建设并联实现综合育人的效果。例如,爱国主义是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内容,同时艺术、历史等课程思政建设也可以利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实现本课程思政教学目的。因此,相同的思政元素可以“嫁接”不同课程,使思政教育成为“公共资源”,从而克服课程思政建设资源不足、课程主体生搬硬套等问题。让包括体育课程在内的各项课程与思政元素充分融合,使各类课程在思政育人上达到协同,就可有效实现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达到综合育人目的。

 (三)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形成“环形”态势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以实现健体与育心相统一为价值追求,如何发挥二者综合育人效果,从而实现健体与育心双向互济,需要深入研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身体得到锻炼,同时辅之以思政教育元素,将价值观念的形成与道德品行的提高,融合引入体育课程教学“主桥”上,在显性化实现健体目的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育心。健体的目的是用体育知识与技能把学生塑造成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使之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思政育心是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实践,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所以,二者最终指向一致,通过充分融合,形成立德树人综合育人的闭环。

 三、纵横贯通,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畅通路” 体育是纵向贯通大中小学的课程,体育运动是伴随人一生的活动。体育课程可分为公共体育课程与体育专业课程,二者对学生要求不尽相同。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要纵向贯通各学段,又要横向辐射不同的体育课程教学。

 (一)实现各学段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畅通连接 体育是与学生相伴学习生涯的课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也要贯穿始终。目前,国家已经建立大中小学全学段一体化、相互衔接的体育课程与教学体系,立德树人是贯穿全学段育人的目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服从于这个目标,成为各学段体育课程建设重点关注的问题,所有课程建设都要围绕其开展。

 每个学段学生各有特点,每个阶段的体育课程既有相通之处,也需因“段”而异。所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要保证共同的价值追求、相同的育人目标,也要保证因“段”而异,反映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共同守护好“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小学阶段,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着眼于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让学生在心灵中埋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种子,培养积极阳光的心态,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8]。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体育课程思政应着眼于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让学生体会爱国、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旨,体会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感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赛场精神,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种下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种子茁壮成长,良好的品行与道德观念逐步养成。

 大学阶段,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有了一定认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着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其中蕴藏的精神力量,感受体育健儿扬威国际赛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感受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力和实现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明白人生奋进之路。

 (二)实现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贯通连接

 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综合育人目标,需要以体育课程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思政元素育人功能,在实现全学段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公共体育课程与体育专业课程是大学体育教学中各具特点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安排、教學要求等存在明显差异,决定了二者课程思政建设既要体现差别性,又要反映联系性。

 公共体育课程与体育专业课程存在差异性。相较于其他专业,体育专业学生对于体育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程度更深、范围更广、参加的训练与比赛更多,对于顽强拼搏、勇争第一的体育精神有更直接的感受,对于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规则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更广,程度更深,感受度与接受度更强。

 公共体育课程与体育专业课程存在联系性,二者都以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知识存在相似性与相通性,针对体育课程而进行的思政建设也会有很多相似性与相通性。例如,对于公共体育课程和体育专业课程而言,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是一致的。又如,1932 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时,奖牌为 0,2008 年北京奥运会时,金牌榜中国位列第一,表明了中华民族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不屈精神特质。这些特质作为重要的思政元素,能够同时运用到公共体育课程和体育专业课程之中,成为体育思政育人的重要素材。

 体育公共课程思政建设与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反映二者差异性,基于课程知识而反映的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体系有所不同,更要关注二者在育人目标、育人范式、育人过程中的相通性,实现课程思政建设资源有效共享、深度融合,从而将体育公共课程思政建设与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贯通连接,实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最优化。

 四、课程创新,绘制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笔画” 学校是育人的主要场所,课程是育人的重要途径。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体育课程育人功效,需要紧紧抓好课程建设这个主体,通过建好体育课程这一主渠道,实现综合育人目标。

 (一)实现课程内容创新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

推荐访问: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育人路径研究 育人 路径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