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化”,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与教科研互动发展(精选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构建“三化”,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与教科研互动发展(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构建“三化”,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与教科研互动发展(精选文档)

构建“三化”,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与教科研的互动发展4篇

【篇1】构建“三化”,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与教科研的互动发展

加强课程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摘要: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日趋深入,课程文化建设也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文化建设应以课程文化为中心。因此,坚持课程的研发与实施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就如何坚持课程的研发与实施提出了几点策略和意见,以期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研发;
课程实施;
课程文化;
学校特色

课程文化建设既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培养多样化人才的突破口,也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元素。近几年来,我校一直秉承“尊重生命个性,构建鲜活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办学理念,坚持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实施,努力破除 “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教育同质化现象,打破应试教育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拘一格育人才。以特色求发展,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化全面发展的“苦学”为自我追求、张扬个性的“乐学”, 努力使学校成为他们自由发展的乐园。

1明确育人目标,促进课程研发和实施

1.1明确育人目标,引领课程研发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根据学校办学实际情况确立了课程研发的育人目标。让学生在课程育人目标的引导下,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探索规律和真理,形成体验和感悟,获得成功和自信,成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人格健全、善于合作、积极探索、勇于担当、富有责任的高素质人才。

1.2构建育人体系,研发特色课程

课程育人体系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而变,动态发展。学校因地制宜,自主研发并开设了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高度融合的、富有特色品牌的校本课程。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目前研发和构建了五种特色课程品牌:一是阳光体育课程,主要有:篮球、羽毛球、排球、足球、扇子操、跆拳道等;
二是文化类课程,如外教口语、文学社、动漫制作、国学经典诵读与赏析、数学外语分层教学等;
三是艺术类课程,如舞蹈、素描、话剧、播音主持、声乐、吉他、笛子社、手工制作等;
四是综合类课程,如疏散演练、遇险自救、圣诞英语节、元旦文艺汇演等,五是德育课程,如德育大讲堂、心理健康、最美中学生评比等。

【篇2】构建“三化”,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与教科研的互动发展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作者:朱江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4年第13期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重要标志。在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学校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下面谈谈我校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以美化校园环境为主题,

        增强物质文化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由于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支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影响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师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最终提升师生的思想和道德境界。为此,我校具体落实了以下三项措施:第一,增加学校绿化面积,打造绿色校园。通过增加校园绿化面积,尤其是栽种各种花木,达到净化校园空气和悦人耳目、怡情养性的目的。第二,精心布置校园墙廊,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如设置名人雕塑,张贴文化名人画报、名人名言等,使全校师生在校内的每个角落,都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文化的熏陶。第三,装靓教室,构建温馨组室。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办公室进行装扮和点染,学生对自己的班级进行美化。师生通过努力,让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变得更加美丽舒适,进而产生对工作和学习的愉悦感和幸福感。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校园物质设施,能使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有效提升,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学校的物质文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以读书节和艺术节为抓手,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所谓行为文化,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行为方式、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学校的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各种有组织的文化活动方面。

        我校在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方面,主要以读书节和艺术节为抓手,通过举办读书节和艺术节,带动学校的社团活动,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围绕读书节,开展一系列的师生互动活动,如师生读书沙龙、诗歌朗诵、读书征文比赛等。围绕艺术节,师生同台竞技,开展了师生演唱比赛、师生服装设计展示比拼、师生“美好世博”长画卷比赛等,这些活动既展示了师生才艺又增进了师生情谊、融洽了师生关系。另外,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通过参与学校的各种行为文化活动,也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创造出崭新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文化。教师在这样的行为文化的实践中,促进了专业能力的提升。

【篇3】构建“三化”,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与教科研的互动发展

构建多元课程平台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学校简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成立于1985年,是一所年轻的高级中学。学校占地十万平方米,拥有30个教学班,120名教师,1200名学生。多年来,学校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以学生多元需求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优势智能为课程构建目标,坚定“教育至上 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创设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通过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建构了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课程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以国家课程为核心,强化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发挥其核心价值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以校本课程为拓展,通过系列校本选修课程,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强化其附加价值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校发展之路,现已成为一所社会闻名、家长称赞、学生向往的高级中学,一所具有全新发展理念的省级示范学校和省级模范学校。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百所特色学校实验校”、“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辽宁省首批示范性高中”、“辽宁省模范高中”、“辽宁省课改先进学校”、“辽宁省科研兴校百强学校”、“辽宁省文明单位”、“大连市先进集体”、“大连市教育研究基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的发展特色。

今天的一中人正以团结协作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斗志,竭尽全力的干劲,去创造明天的辉煌。

开发区一中是一所同开发区一起成长的年轻学校。由于新建城区人口基数少,每年只有2500左右的中考学生,真正户口在开发区且能参加高考的学苗不足两千人。受开发区两所示范性高中同时招生的影响,造成每年考入我校学生的中考成绩高低相差近100分,如何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成为我校必须探索的办学之路。2006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教育之路,成为我校谋划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结合课程改革,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科学构建了“多元”课程平台,探索出一条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特色教育之路,并取得了可喜的教育成果。

一、多元课程平台的构建背景——多样化人才需求

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奠定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以来,班级授课制的“归一化课程”模式,“多快好省”地为社会化大生产培养了大量人才,对资本主义工业化革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这种教育模式随着社会发展显现出特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归一化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共性问题,不能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和创造力的培养,难以满足多样性人才的社会发展需求。

针对“归一化课程”的局限性,在“新课程运动”失利后,施瓦布(J.J.Schwab)、斯腾豪斯(L. Stenhouse)等教育家发起了“走向实践运动”与“教师即研究者运动”,主张课程设计应针对单个的学校和它的教师进行,以学校为单位的课程设计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发展。1973年7月,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举办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国际研讨会上,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随后,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的“多元课程开发”成为课程开发的一股强大思潮,基于“多元课程”所拥有的“倡导教师参与研究和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特征,得到基层学校的纷纷响应,世界各国政府也都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

2001年我国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纲要规定:“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学校(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这是国家首次在教育宏观发展规划层面,对学校课程开发做出的明确指示,也是对第八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内容做出的政策引导与保障。根据国家的指示精神,我校结合课改,在课程开发方面也做了大量探索。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被动阶段,即上级要求做,教师不得不做,缺乏主动性;
二是无序阶段,即教师根据校本课程效果或自身特点,随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缺乏规范性;
三是自主阶段,即将校本课程建设与教育科研结合,在教育理论的引领下,对课程进行自觉主动地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校本课程体系。

针对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课程领导小组,通过校本教研的方式,带领全校员工不断学习相关政策,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明确学校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断优化课程权力与资源配置,满足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教师的讨论与反思,明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要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要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关注课程开发的决策层(校领导)、执行层(教师)和核心层(学生的实际需求)的有机统一。

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通过明确发展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构建校本教研机制、掌握学生个性需求等工作,逐步收集了大量的调研数据,为校长、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协调统一、形成合力提供条件,为准确决策课程的设计、开发、构建提供客观基础和现实依据,为学校课程发挥个性化教育功能提供有利的保证。

二、多元课程平台的设计理念——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他认为人类的智能表现为八个方面: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个人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探索智能。这八种智能之间,不存在哪种智能更重要的问题,他们同等重要。对于每个人来说,由于受各种遗传、环境、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各种智能要素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人的整体智能发展出现不平衡性,使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存在各自相对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人各有智,智各有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传统的课程教育只注重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削弱了其他智能的开发,使学生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有人说“木桶装多少谁是短板决定的”,如果我们将木桶斜放,木桶所能装的水则是由长板决定的。每个学生的智能不同,其外在必然显现出与他人不同的本质特征,而这种特征往往是学生“特长”的来源,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增长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带来了新的内涵,为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提供了理论支撑。学校和教师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探寻具有相似本质特征的学生群体,利用校本课程群,为不同特质的学生群体,提供不同类型的校本课程,促进其个性的发展,达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目的。

我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以学生多元需求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优势智能为课程构建目标,坚定“教育至上 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创设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通过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建构了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课程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以国家课程为核心,强化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发挥其核心价值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以校本课程为拓展,通过系列校本选修课程,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强化其附加价值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以隐性课程为环境,通过各类教育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多元课程平台的规划目标-----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传统中,人们谈论高考的时候惯用一个话语:“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然而在当今高中课程改革和高校招生改革的形势下,科学地说,应该是“千军万马过大桥”。如果“过大桥”的话语能准确描述当前高考真实情景的话,那么我们就要分析过大桥的方式。任何一个大桥,其行进方式无非有三种:快车道、慢车道和步行道。如果桥的对岸是学生理想中的学校,那么,我们可以理解孩子考入这些理想的学校有三种方式,即多元的升学方式:通过快车道、慢车道和步行道三种方式升学。天资聪颖、勤奋努力的孩子,可以靠一笔一划"算"进理想大学的(可谓之通过步行道过桥);
也有的孩子通过艺术、美术、体育等特长,"跳"入理想大学的(可谓之通过慢车道过桥);
还有的孩子通过苦读一到两年的奥赛,以自主保送的方式"保"进理想大学的(可谓之通过快车道过桥)。

我们所倡导的“多元”,其内涵主要包括:一是学生的多元。开发区是移民城区,我校学生来自于不同区域甚至是国家,所以学生成长的文化背景是多元的,而每个学生的智能各不相同,表现出来的智能优势也是多元的。二是课程的多元。在强化国本课程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需要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组成形式与内涵是多元的,而不同课程各有其特点和规律,所采用的教育教学策略也是多元的;
三是育人模式的多元。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是走班制、选课制、导师制等个性化培养模式,还是留学生班、出国班、少年班等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显现出育人模式是多元的。四是评价方式的多元。不同优势智能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要实现“人人优秀,个个成功”的目标,教育的评价方式必须是多元的。五是学生发展的多元。学生的智能优势各不相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也不相同,通过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育策略,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发展也必将是多元的。

因此,在特色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特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定校长负责,制订特色发展规划,其总体建设目标:在全面执行国家新课改计划、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开设多样化校本选修课,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提供平台,构建符合多元智能理论和学生智能发展规律的课程群,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多元评价机制和教育模式,争创全国百所特色学校,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的国内名校。

以总体目标为基础,学校特色建设的具体目标为:

★ 全面执行国家新课程改革课程计划,开全学科,开齐课时,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抓好“123”工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
教学过程中要关注“精英和大众”两个群体;
在各群体中要抓好“尖子生、边缘生和特长生”三类不同的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国家课程的红花开得更艳。

★ 构建和完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群建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努力做到“三个一”,即:“每个人都要有一个‘特长’;
每个人都要选一门适应自己特长发展的“校本选修课;
每类校本课程都要融合一种校外课程资源。”努力实现科技、艺术、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全方位突破,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为普通高中办学树立样板。

★ 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加强个体指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生涯规划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少年班、留学班、出国

图1—特色发展管理机构图

班”等多种教育模式,积极实践普通高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培养模式;
通过多元化途径,使学生达到素质优良、能力超群、心理健康,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依据特色建设目标,学校的提出的实施保障为:

★ 组织保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特色发展领导小组,各项主要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方案的落实与成功。

★ 经费保障:学校每年投入30万元-50万元用于特色建设,同时争取上级部门给予必要财政支持。

★ 条件保障:

(1)保证师资课时:加强师资培训,充分利用本校优质资源,努力挖掘开发社会资源,解决场地短缺和和师资缺乏等问题,使校本课程体系丰富多彩,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规划课时计划,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时间。进一步实施导师制及小班化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2)提供展示平台:学生进行各方面训练之后,需要有机会锻炼、展示,学校可以根据校园活动安排比赛,给这些学生以展示的舞台;
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及省市级各类比赛,增长见识,积累实践经验。

(3)做好发展规划: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的态度,在高一招生时充分沟通,需要双向选择,中考前进行自主招生考试,新生入学后,教师协助家长与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规划,让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

四、多元课程平台的核心工程——八大类校本课程群

每个学校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内容,都有其自己学校的特殊性。我校在课程建设中,针对课程开发前期的被动、盲目与无序,提出了“用课题引领,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2006年申报了大连市“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沿海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以该课题为引领,开始了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2008年学校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确立了“促进高中生个性化发展的校本课程平台建设研究”课题,2009年获批全国教育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结合学校所处开发区学生数量少、优质生源流失、生源质量差距大等实际情况,认真分析了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查询了国内外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确立了课程构建的理论基础,明确了课程构建的目标,规划了课程构建的具体内容,探讨了自主构建校本课程群及教育策略等创新点,确定了研究思路、方法及子课题负责人,为课题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

在课题的引领下,学校构建起以“国家课程为红花,校本课程为绿叶”的课程模型,开发了与国家课程相匹配的八大类校本选修课程群(学科竞赛类课程、音乐舞蹈类课程、美术书法类课程、体育运动类课程、戏剧影视类课程、科学技术类课程、国际交流类课程、社会文化类课程),制定了各类课程标准及相关 图-2 课程模型

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形成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学科竞赛课程

学科竞赛类校本课程是高中数学学习领域、科学学习领域、技术学习领域及语言与文学学习领域的拓展课程。它以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强化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知识的关联与拓展,在发展学生自然探索、数理逻辑等智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为培养专业型拔尖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本类课程主要由数学奥赛、化学奥赛、物理奥赛、计算机奥赛、生物奥赛等课程模块组成。

(二)、音乐舞蹈类课程

音乐舞蹈类课程是高中艺术学习领域的拓展课程。它以真善美的思想情感为内容,以专业训练为手段,通过对音乐舞蹈的欣赏、体会、学习和创造,让学生感受美,在发展学生音乐、人际交往等智能的同时,积极探索人类文化的积淀,培养他们高尚的情趣和审美观,提高他们对音乐舞蹈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本类课程由民族舞、现代舞、器乐、声乐、打击乐等模块组成。

(三)、体育运动类课程

体育运动类课程是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的拓展课程。它以相关运动项目为基础,以专业训练和俱乐部活动为手段,在促进学生运动、人际交往等智能的发展同时,促进学生体育特长的发展,在运动环境中形成合作与竞争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面向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类课程由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健美操、航模、跆拳道等课程模块或俱乐部组成。

(四)、科技创新类课程

科技创新类课程是高中科学学习领域和技术学习领域的拓展课程。它以STS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实践探索为手段,突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意识,在发展学生自然探索、数理逻辑等智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其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本类课程由开放实验室、科技创新竞赛、小发明、小制作、社会调查、科学史讲座等课程模块组成。

(五)、美术书法类课程

美术书法类课程是高中艺术学习领域的拓展课程。它以在美学教育中感受美、领悟美、探求美、创造美的学习过程为基础,以教授学生美术、书法的相关理论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为手段,在发展学生视觉空间、人际交往等智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本类课程由专题讲座、写生、版画、作品展览、精品欣赏、美术设计、古玩鉴赏等课程模块构成。

(六)、戏曲影视类课程

戏曲影视类课程是高中艺术学习领域和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的拓展课程。它以学生了解、欣赏戏曲和影视为基础,以教授学生戏曲基本功和技能训练为手段,在促进学生音乐、人际交往等智能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对戏曲和影视的兴趣,陶冶学生艺术情操,提高他们对戏曲和影视的欣赏能力和文化品味。本类课程由京剧、话剧、课本剧、播音主持、影视编导等课程模块组成。

(七)、社会文化类课程

社会文化类课程是高中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和语言与文学学习领域的拓展课程。它以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以专题讲座与训练为手段,在发展学生的内省、人际交往等智能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知识体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本类课程由国学、名著鉴赏、社交礼仪、心理健康讲座、海洋与文化、旅游景观等课程模块组成。

(八)、国际交流类课程

国际交流类课程是高中语言文化领域和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拓展课程。它以语言为基础,以语言学习和实地考察式的体验性学习为手段,在促进学生的语言智能发展的同时,增强学生国际意识,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国际交往能力,为学生面向未来和国际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类课程由日语、韩语、国外考察、国外研修、国际夏令营、国际冬令营等多个课程模块组成。

图-3 八大学习领域与八大校本课程群关系图

五、多元课程平台的教育效果——生、师、校共同提升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注意以特色项目为基础打造特色课程。特色项目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教学活动。这些项目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并且得到家长与社会公认等特点。将特色项目升华为特色课程对学校的文化发展与特色形成将会起到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我校篮球队已连续十三年获大连市中学生篮球比赛第一名,这为我校打造学校篮球文化打下基础。学校以篮球项目为基础,开设了《SBA联赛的经营与管理》课程。这是一门全面模仿NBA赛事开展的校本选修课程,是一门全员参加的课程。该课程引导每班成立体育俱乐部,全部由学生自行管理,一切运行模仿社会赛制,设立总经理、财务总监、领队、教练等职,每个俱乐部要有篮球宝贝表演,每班虚拟一千万,允许买卖运动员,队员要开工资,联赛结束时,学校篮协以运动成绩和经营成绩两项加和奖励俱乐部。同时,根据学生在俱乐部的工作给予学分认定。这种既培养学生情趣、健康学生体魄,又可使优秀学生获得高考加分、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我们的梦想是30年后CBA中有一位CEO是开发区一中的毕业生。

以特色项目引领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已成为我校各类校本课程中的明星课程,“科技小发明”、“海洋与文化”、“ SBA篮球俱乐部联赛与经营”、“美术与设计”和“乐舞飞扬”等五门校本课程已被评为大连市优秀校本课程。选修“乐舞飞扬”的学生在2010年辽宁省和全国中学生舞蹈比赛中均获一等奖,该课程现已成为享誉全国高校的品牌课程,北大、清华、人大、浙大、武大等学校艺术团舞蹈队的队长全部是我校输送的毕业生。2011年我校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又有2人分别被北大清华降分录取。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自主招生的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课程模式,采用“高考成绩+自主招生成绩”的评价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我校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以2011年高考为例,在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学校已有125人获得自主招生优惠政策,36人签约一本线录取,排在大连市第三位。这些学生约占我校毕业生的三分之一,其中有13人与北大、清华签约,遍及各类课程。高考一本上线率近70%,全校文理科学生平均分均高于全省一批录取线近20分。有15名学生被北大、清华、浙大三所名校录取,比2005年翻了一翻。我校已连续两年在获取高校自主招生优惠资格和优质大学录取率方面排在大连市第三位。

多元课程的开发,在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先后完成了国家及省市级科研课题各一项,发表论文30余篇。有一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十佳班主任,两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两名教师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师,近三十名教师成为市区教学骨干,一大批教师在省市区教学比赛中获奖。学校现已形成了“教学相长”、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校持续发展的可喜局面。以我校2011年高考成绩为例,全校文理科学生平均分均高于全省一批录取线。文科全校平均546.6分:语文110.5分、数学112.3分、外语122.6分、文综201.2分;
理科全校平均536.8分:语文105.9分、数学103.4分、外语117.4分、理综210.1分。

依托多元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已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2010年“大连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特色建设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百所特色学校实验校”、“辽宁省课改先进学校”、“辽宁省科研兴校百强学校”、“辽宁省文明单位”、“大连市先进集体”、“大连市教育研究基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我校的课程成果。学校主持承担的《沿海地区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荣获了大连市“十一五”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主持承担的“十一五”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促进高中生个性化发展的校本课程平台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荣获了2011年辽宁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由学生自己主办的校刊《天与旗》获全国中小学最佳校刊一等奖,《松岚艺苑》获全国少年儿童优秀书画社团,《兰溪学社》获全国少年儿童优秀文学写作社团,“篮球俱乐部”、“汉服研习社”也荣获大连市优秀学生社团称号。

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坚定“教育至上,多元发展”办学理念,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依托多元智能理论,发展每一个孩子的优势智能,开发更多的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让课程构建学校的文化,让文化呈现学校的特色。

【篇4】构建“三化”,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与教科研的互动发展


学校管理篇

创文明和谐校园促学校发展内涵
2013年,全县教育工作迈出了踏实的、关键的、全新的一步。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金城小学积极落实上级各项政策,为迎接省教育督导评估,学校更是高度重视,依据要求,对照标准,立足实情,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在全面抓好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尤其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不断改善学校内外部环境,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主线,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德育建设,提高学校的发展层次,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
明确思路统筹规划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继承与创新发展思路,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群策群力,始终“以精神文化引导人,以环境文化熏陶人,以制度文化约束、激励、规范人,以人文文化培养人、教化人”为学校文化建设思


路。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打造整洁优美的校园
2013年8月教育局普教股督导室下发了“关于校园文化建设观摩分组情况的通知”与“关于召开校园文化建设调度会的通知”,我校积极开展工作,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厕、一角的净化,都作为一种文化内涵的表象,使学生在其间耳濡目
染、日积月累,最后形成观念、化为行为。
一是学校成立“五化”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实施“净化”、“美化”、“绿化”、“亮化”、“畅化”工程,使各项硬件设施做到整体规划、分别实施。学校硬化设施,绿化师生活动区,修建花池,制作文化宣传,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是加强校舍改造,优化育人环境;
三是对现有
功能室管理规划,提供育人保障,学校进一步对已有的图书室、仪器室、少先队活动室、多媒体室、电脑室、心理咨询室进行改造,增添


设施、改造环境、营造氛围。通过物质文化教育和精神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较为明确、完整的办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进取的精神文化
思想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我校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学校精神文化。一是统领文化建设。根据学校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结合自身实际及教育发展现状,认真总结归纳提炼我校的统领文化内涵。我校以“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环境育人、创建特色”为办学理念;
以“诚实、文明、勤奋、求知”为校训;
以“爱生敬业、教书育人、规范礼仪、严谨治学”作为教风;
以“乐学、好学、慎思、笃行”作为学风。2013年8月,把这些文字做成牌匾放置学校醒目位置,使全体师生耳详目熟,用它来指导、鞭策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二是文化氛围建设。学校通过对建筑物的的规划及布置来塑造学校文化内涵,通过一定的载体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013年9月,学校把《金城小学生“十不准”》和《金城礼仪制度歌》喷绘放置在校园入口左右两侧;
2013年10月,教育局
教研室下发了“关于自作展牌的补充通知“,我校在校园内醒目处墙壁上挂上不同主题的宣传内容:感恩意义和感恩父母老师的;
中小


学生安全歌谣(地震知识、使用灭火器、骑车安全、校园安全);
德育方面的名言警句(言与行、学与思、说与做、善与美)时刻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生活;
醒目的荣誉墙无时不激励着全体师生奋发进取;
名人故事是同学们前进的动力。三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学校以“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学校形象,培养文学新人,繁荣校园文学”为宗旨,积极寻求学生文学发展的新理念,不断探索创作的方法与途径,定期举办的文学讲座,开拓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升了人文素养,学生在文学学习中丰富了生活,发展了才干。四是学校的人文文化建设。学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谐
的人际关系,营造互相帮助,相互尊重,彼此信赖,团结合作的文明氛围,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为教师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校充分利用宣传栏、报栏、学生手抄报、学生书画等形式大力宣传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感受人文文化的陶冶
活动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血脉,它丰富活跃着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


1、坚持主旋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时事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2013年2月和9月,我们开展新学期升旗、开学典礼、学生表彰大会,2013年5
月10月进行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重要活动。如开展了“秉承传统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和“国不可辱、民不可欺、我当自强”教育活动;
以改革开放好为主题,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勤奋学习、爱国爱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社会主义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坚持开展“塑造文明学生形象”活动,开展“爱父母”、“爱学校”、“爱老
师”、“爱老、敬老、助老”系列读书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2013年11月28日感恩节期间,姚宗华校长亲自邀请中国关工委讲师团位为全体师生家长作“感恩教育”报告。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团结友爱、奉献的精神,弘扬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3、我校充分利用校广播电台、宣传栏、壁报栏、校园小报、读书征文比赛,文学、艺术、心理、历史等文化讲座和法制、安全、交通知识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使校园到处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使先进文化覆盖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活跃学校文化。文化艺术活
动对于丰富学校文化生活,营造文化氛围,展现学生风采,陶冶学生情操有着重要作用。多年来,我校成
立了学生舞蹈队、合唱团、篮球队及美术兴趣小组,积极参加各类活动;
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合唱比赛、广播操比赛、运动会、六一联欢会以及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2013年,在沧县第二十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中舞蹈《追梦》获二等奖。这些活动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校德育和美育工作,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校文化建设呈现多样性、群体性、艺术性的特点。
总之,“最好是暂时的标志,更好是永恒的追求”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需要,是提高育人水平的需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只有大家都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功能才会得到真正加强,学生才能真正健康的发展。

推荐访问:互动 文化建设 教科研 构建 如何在教育中促进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两种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