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制度5篇

【篇1】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东北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

期末作业考核

《教师专业发展》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教师反思的过程包括哪些重要环节?

答:一般的说,教师反思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和积极的验证。但这几个环节不是孤立的,它只有和其它环节结合起来才会更好的发挥作用,在实际的反思活动中,以上几个环节往往前后交替,界限不甚明显。

2.教师角色有哪些特点?

答:教师角色具有这样几个特点:教师角色具有自主性;
教师角色具有个性创造性;
教师角色具有人格化特征;
教师角色具有多样性和发展性;
教师角色具有弥散性模糊性。

3.简述费斯勒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答:美国学者费斯勒于1985年推出了一套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理论。对于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费斯勒将教师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职前阶段,指教师在大学或师范院校进行的职前培养阶段,也包括在职教师从事新角色或新工作再培训阶段;
(2).入职阶段,这是教师走向社会,进入学校系统和学习每日例行工作的时期。(3)、能力构建阶段,在此阶段的教师努力增加和充实与教育相关的知识,提高教学技巧和能力,设法获得新的信息、材料、方法和策略。(4)、热心和成长阶段,教师在此阶段,已经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但是一位热心教育和继续追求成长的教师会更加积极的追求专业形象的建立,发挥热爱教育的工作热情,不断寻求新的方法丰富其教学活动。(5)、生涯挫折阶段,在此阶段,教师会可能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或是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或是工作满足程度逐渐下降,开始怀疑已前选择的这份工作是否正确;
(6)、稳定和停滞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存在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这些教师只做分内的工作,不会主动追求教师专业的卓越与成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进取心,敷衍塞责。(7)、生涯低落阶段,准备离开教育岗位,打算交棒的低潮时期;
(8)、生涯退出阶段,这是离开教师后的一段时间。

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对教师发展对教师发展的阶段描述,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纵贯教师生涯的理论架构,更为突出的是费斯勒借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将教师的发展回归到教师的现实中去。总之,费斯勒的教师循环论无论对于完整的教师生涯进行规划,还是依据教师各个发展阶段,对其提供辅助支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4.谈一谈对教师专业化理念的理解。

答:教师专业化,简而言之,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的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过程应是连续不断的深化发展过程,是动态的、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它既是教师认识过程的不断变化发展,又是教师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不断变化发展,是教师职业生涯成熟的过程。也有的学者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专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和狭义的专业化(professionalism)。广义的专业化指的是改善专业人员的能力,使他们的知识合理化,它主要关心教师在对学生展开教育行为时运用了多大程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它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审视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关注教师的“任务”、“角色”、或“实践”;
狭义的专业化指的是从集体的前途和战略出发,提高一种专业的社会地位,它着眼于教学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作为专业性职业的地位。此外,也有学者从教师个体的专业化与教师群体的专业化的角度来认识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他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具体来讲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是指个体专业化,后者是指职业专业化,二者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但是,教师专业化最终体现于个体专业发展的水平,依赖于个体专业发展的追求。

二、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反思与思考没有本质区别。

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反思 ,又译“反省”、“反映”。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概念。意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

思考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

区别:反思有一定程度的自省 思考是纯粹的思索。

2.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而教师不需要发展。

答:错。一个教师虽然在身心上一般而言都要比学生成熟,但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个体,不会再发展。一个教师在生理上都已趋近成熟,但在心智上任何教师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和空间。教师也是人,就和一般人一样,是发展着的个体。不仅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教师也是一直在变化、发展的个体。因此,教师也同样需要发展,并且,只有教师获得了更好地发展,才能更有益于学生的发展。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对比美英日澳等国初任教师的入职教育,谈一谈对我国教师入职教育的建议。

答:美英日澳等国都非常重视初任教师的入职教育,它们采取了多种形式为初任教师提供帮助和辅导。与这些国家的初任教师的入职教育相比,我国还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教师的入职教育:(1)加强对初任教师特点与需求的系统研究。(2)真正把初任教师的入职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一个中间环节来抓。(3)扩充初任教师入职辅导的内涵,使入门阶段的培训与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4)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并为其提供好的工作条件与待遇。(5)鼓励承担教师职前教育的院校参与初任教师的入职教育。(6)在为初任教师提供帮助、辅导的基础上,鼓励初任教师的自我成长。

2.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描述与界定职业倦怠这一现象。他用“burnout”一词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s)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马斯拉池(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皮特斯(Peters)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

尽管上述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彼此不一,但我们仍可发现其共同之处,即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大多数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成以下一些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并且认为,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

(一)长期的情绪上的倦怠感。

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且对诸如早晨必须起床上班等事情表现出恐惧或沮丧。有时还会感到无聊,空虚,觉得自己无法给他人以任何东西,并对生活冷漠,悲观。情绪上处于疲惫状态的教师对学生也会发展一种消极、乖戾甚至讥讽的态度。

(二)人格的解体。

教师人格的解体的表现之一就是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
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
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
用标签式语言来描述个体学生。不仅如此,对同事也常常持多疑妄想的态度。

(三)较低的成就感。

教师们开始感觉到在他们的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教师进入教师职业原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当教师们感觉他们无法给学生的生活带来更大变化,而他们的职业所带来的诸如金钱、社会认可等回报也少之又少时,很多教师就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他们与同期毕业进机关的同学相比,觉得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相差甚远;
与下海成“大款”的昔日同学相比,更觉得寒酸。当较低的成就感与前两种职业倦怠的感觉混合在一起时,它们就会大大减少教师工作的驱动力,这时失败就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学家将之称为“学者型的无力感”。

那些经历着职业倦怠的教师通常在个人生活质量方面也都限于较低的水平,他们经常旷课,对于教学,也很少投入精力去努力提高。相反,他们会花大量时间去寻找新的职业。在健康方面,他们易于发脾气,经常控制不住自己去毁誉他人或一些事物,而且,还会经常陷入因压力过大而导致的失眠等亚健康状态。

总之,上述表现反映出陷入职业倦怠的教师的消极的心境和态度,而且这种倦怠感也已广泛影响到教师个体的各个层面。不仅如此,由于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个体、教育事业以及整个社会都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要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状况,首先要以教师发展阶段论透视教师职业倦怠,当教师处于入职阶段与生涯挫折创优时,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与协助。其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建立良性支援机制。因为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与氛围是避免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再次,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对教师职业持合理期望。研究显示,支持系统可使个体减轻压力,缓和倦怠感的产生。最后,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通过心理疗法缓解压力。作为教师个体,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省思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设法加以化解。

【篇2】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

自主管理学习制度

自主管理,指教师自己做主,自觉的约束个人行为,而达到专业发展的过程。这里我们所说的“自主管理”专指学校从管理角度,为教师发展倡导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培养一种“我与集体共同发展”的团队意识;
提供一种“自主管理”策略。“自主管理”学习制度如下:

一、个体学习,注重选择,力求创新。

1、学习内容:依据个人专业发展意向,采取统一选材命题与自主选材命题相结合,重在学以致用。

2、学习方式:

(1)个人主动学习,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摘抄、建立读书检索卡、知识卡、网上收集等,

(2)结合自己研究的课题,主动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3)主动外出参观、认真听取专家辅导、反思学习。

(4)多与领导、同事进行新理念、新方法速递交流。

3、监控方法:

(1) 学校定期组织自主学习大盘点交流活动,评出学习标兵。

(2) 利用网络上传学习内容、方式、体会,提高个体学习质量。

(3) 对应知应会的理论,不定期进行开卷和闭卷反馈,促教师主动学习。

(4) 期末对教师个体学习状况纳入年度考核。

二、群体学习,以解决问题为核心。

对学校、教师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经常开展“剖析问题、改进工作我支招、一事一议”等研讨,引导教师发挥主人翁精神,自搞调查研究、自我修改措施、自我实施改进方案、自我监控实效。学校对采纳的高招提议者给予奖励,提高教师务本求实的学习工作态度。

三、组织学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学校经常组织有主题的教育活动,运用“找——夸——比”的策略,凝聚团队的向心力,增强教师集体荣誉感,在自我欣赏、自我接纳中不断进步成长。

2、利用展板宣传教师群体教改的成果和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

3、运用教育科研信息台,教师自愿展示理论学习自创格言、展示课改我支招的新经验。

4、结合实验课题每学年撰写1——2篇论文、案例,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

5、学校每学期出版教师自编的“劲园奇葩”集锦册。

教研组长管理制度

1. 教研组长的确定采取自愿竟聘和推荐的方式产生。

2. 学校管理强化教研组长管理效益,以开展争当先进教研组的活动为契机,提高团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3. 定期对教研组长进行工作汇报、质量监控、业绩考核、奖励等专题培训,使教研组长成为学校工作的骨干。

4. 创建教研组文化,提高教研组研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形成教研组独特风格。

5. 教研组常规工作规范做,重点工作创新做,出现问题及时做,应急工作互助做。

每学期末要用网络形式进行教研组工作特色总结、交流,由教工推选出先进教研组,给予表彰奖励。

政治思想工作的制度

1、建立党员责任区,主动做好管辖之内的政治思想工作,努力做到有问题不上交。

刘祥福负责:
党支部、团支部、后勤

柏润萍:
教研组长、体育、卫生

刘华丽:
4—6年级教研组

曾云:
1—3年级教研组

邓六一:
体育组

王行东:
学校业务 工会、科任组

2、建立党员责任人(负责做好积极分子工作)

刘祥福:肖欢

王行东:刘华丽

邓六一:陈满香

柏道庚:王利娟

柏润萍:张海军

3、支部定期组织党员交流积极分子情况,人人做教师心理健康的指导者 ,定期组织党的积极分子开展推优入党评议活动。

4、教研组负责本组教师的思想工作,争取一般问题不出组,大问题与领导协商共同解决。

5、领导班子,党支部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通过批评、自我批评,改进工作。

6、学校在重大问题,召开教工代表会,发动教工代表做教师的思想工作,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教学工作管理制度

备 课

一、分层提出不同要求。

1、第一层骨干及同一学科或年级教过两轮以上教师。

(1)根据学情及对教材新的理解可在原教案基础上针对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点复备(课前反思)。同时加强课中、课后反思。每学期上交精品教案。

(2)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鼓励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对教材大胆合理的取舍、重组、改编、增加。

2、第二层非第一层又非新参加工作的教师。

(1)以单元为单位语文每单元选重点课,数学每单元起始课,科任按单元选重点课要求祥备,其它可略备,略备应体现三维目标、重难点、学法。

(2)略备部分力争体现创新、经典、鲜活、反思。

2、第三层新教师

认真、规范备好每一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体现“五有”“五备”。

二、各层教师备课前做到通读新课标,通读全套(册)教材。做到 “五有”“五备”,树立“五个意识”。

五有:脑中有观;
胸中有标;
目中有生;
手中有法;
指导有略。

五备:备课标;
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法;
备学法。

五个意识:民主意识、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信息意识。

三、各层教师备课中要有对全册、单元教材的分析。

全册教材分析指教师对整

套(册)教材认识理解、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教改重点、学情分析、教学措施、教学进度、学困生转化方法等分析。

单元分析指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三维目标落点等分析。

四、各科备课要体现学科特点。祥备课时环节要相对完整,主要有课题、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学法、练习设计、板书设计、三语设计、教学反思、信息技术设计及运用等。

五、练习课和复习课备课要做到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调整、注重反思。

六、假期至少备出2周课,平时要有1周余粮。

讲 课

一、教学计划实施时要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无误,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及时反馈。教学方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大胆发表独立见解。学生参与率100%。

二、基本功扎实。讲究语言艺术,微笑走进课堂,板书设计科学,书写美观工整。能熟练并创造性使用教具,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准确进行质量监控,正确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三、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按时上下课,不拖堂,不侵占学生休息时间,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当堂辅导学困生、当堂反馈。读书时间2/3、数学练习时间1/2,教师占时不超过30%。

四、严格按课表上课,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课上不随便离开教室。不随便调课,特殊情况需要调课,需经教导处同意。

五、教师不得随便停学生课,不讽刺、挖苦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严禁体罚变相体罚。

六、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按要求撰写反思笔记。

作 业

一、做到“七留~留”。

七留:留预习作业。留适时适量作业。留开发智力。启发思维作业。留养成性作业。留层次性作业。

留操作性作业。留特色作业。

适时适量指语文、数学、英语书面作业一、二年级不超过45分钟;
三、四年级不超过60分钟;

五、六年级不超过90分钟。

~留:不留重复性作业。不留千篇一律作业。不留惩罚性作业。不留节假日作业。不留超量作业。

二、认真及时批改作业,不隔天,不错批漏批。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改正,及时复批。数学、语文每题一批,其他学科一课一批。

三、作文有总批、眉批、详批、面批,每篇作文全班1/3详批,1/2面批,讲评修改要及时。高年级培养训练学生适时参与作文评改。

四、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分别给出两方面成绩。杜绝学生或学生家长批改作业的现象。

辅 导

一、辅导对象包括对学困生的帮助和对优秀生的指导。

二、辅导方式包括有针对性、共同性问题的集体辅导和针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提倡辅导在课堂,有计划地对个别学困生进行课下辅导。

三、辅导重点放在对学习目的、意志品质、学习方法的辅导,以及知识的查缺补漏。

考 核

一、任课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对待每门学科每项考试考核。做到目标明确,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改进课堂教学。要加强能力考核方法的研究,

二、教师监考由学校统一安排,考试要严格纪律,不允许学生作弊。老师不可指点、暗示,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三、阅卷采用“流水作业”集体阅卷,要实事求是,按照统一的评定标准进行最终评价。判定后的成绩教师个人不得随意更改,确认错误的地方要同原阅卷老师及教研组长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再行更正。试卷与记分册成绩要一致,记分册要按要求认真填写。

四、注意保护学生试卷的整洁,教师不在学生试卷上乱写乱抹。

五、语文、数学期末成绩考核优、良、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其它各科合格、待合格两个等级。期末和单元考试统计三率:合格率、优秀率、提高率。

合格率:1--6年级 100%为达标。

优秀率:1、2年级   80%为达标。

3、4年级   60%为达标。

5、6年级   40%为达标。

单项比赛:口算、字词、朗读、背诵、口述应用题等。

六、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不公开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包括平时的练习分数),不允许以任何形式给学生按分数排队。

教研活动

一、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

二、教师要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探讨教法学法。一学期内青年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其他教师不少于10节。

三、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开学初制定活动计划,做到定时(活动时间)、定人(主讲发言人)、定内容,杜绝打无准备之仗。每次活动要有详细记录。

对新教师的要求

一、政治上做到“三心”(上进心,事业心,虚心),工作态度上做到“三严”(教学常规关,十项教学基本功关,热爱学生关)。

十项基本功:

①掌握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系统、结构的基本功。

②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任务的基本功。

③运用教学基本原则灵活处理、使用教材、选择教法的基本功。

④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功。

⑤语言的基本功(准确、清楚、条理、生动、无语病)。

⑥设计板书、布局合理的基本功。

⑦作业设计、测验、研究、了解学生的基本功。

⑧有效组织教学维持良好教学秩序的基本功。

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功。

⑩组织建立良好班级体的基本功。

二、要过好“教育思想关”“教材关”“教法关”。

三、做到“五个独立、一个满意、四会”。

五个独立:独立备课、独立组织课堂教学、独立写好1—2份试卷、

独立组织好1—2次学生活动、独立写教学经验或教学论文。

一个满意:所任科学生满意率是85%以上。

四 会:会备课、会批改作业、会组织课堂教学、会辅导学生

 

; 同伴互助制度

一、 构建开放的教研活动模式。

按学科和年级设置研究小组,建立不同形式不同层级的互助协作团体。

1、各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开学初制定活动计划,定时、定人、定内容,杜绝打无准备之仗。每次活动要有详细记录。

2、成立语文组、数学组、科任组三个学科组。分学科分课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开展专题教研活动。

3、扎扎实实开展师徒、对子互助研究活动。

(1)学年初,召开拜师会。新教师任师傅,同等层次教师互结对子。

(2)每学年,开展不同形式的交流展示活动。

(3)学年末,师徒、对子活动“大盘点”。评选“乐于奉献好师傅”、“勤奋好学好徒弟”、“和谐共进好对子”。

二、追求教研形式的多样化。

1、每学期请专家讲座。

2、每学期举行不同形式(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同课异构比较式、师徒对比课)的研讨活动。

3、每学期围绕工作主题设计“创新杯”十佳教学评比活动。

4、新教师(包括新任课教师)认真通读新教材,在与本组组长及师傅共同研讨,明确教材“双基”内容,明确三维目标,并进行归纳整理,组长审阅把关后上交学校。

教育常规工作制度

一、每学期能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会制定有特色的教育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中队少先队计划、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二、重视并开展“学科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准确把握、深入挖掘教材本身的教育点,并将教育点还原到教学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科特长生的比例。

三、用良好的师德品质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时刻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朋友。

四、班主任、副班主任要开展好少先队各项工作,要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小干部培训工作,指导、组织召开班队德育活动课,做好班主任工作手册记录,少先队小家务,定期更换板报、专栏等常规工作,每学期有工作经验总结或教育论文。

五、科任教师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及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六、教师要重视在活动中育人。每学期坚持开展科技、美育、体育、卫生等活动,班主任上好晨课,班、队德育活动课,组织好学生听广播、值周及校内外各项教育活动,时间做到专时专用。

七、科任教师每学期有计划、高质量地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兴趣小组活动,做到:有成绩,有精品,有记录,有总结。

八、注重研究家校合作的方式、途径与措施,善于总结家校合作经验,每学期有一篇心理研究案例或经验文章。

校级优秀班主任评选制度

一、评选条件:

1、热爱班主任工作,关心、了解学生,深受学生的喜爱,领导、教师、家长满意度高。

2、按照自身需求,努力~主任理论,不断更新班主任工作观念和方法,注重德育科研课题研究,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并有一定成效。

3、有良好的班集体建设过程,形成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具有较强的集体凝聚力,学生责任感、荣誉感、是非观念强,有班主任工作经验并在学校进行经验交流或推广。

4、善于挖掘、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经常与家长沟通、联系,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理解,有较好的“家校协同育子(女)”经验。

5、所带班级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经常受到表彰和奖励,校内外影响好。

二、评选流程:

1、每学年末,由个人自荐并展示成绩,各组推荐学校优秀班主任名单交学校,并上传学校网络阅读总结。

2、在班主任工作总结和展示的基础上,学校教职工评议后,由学校德育小组和校务会讨论通过。

3、校级优秀班主任设为一等奖、二等奖。

三、优秀班主任奖励

1、市、区级优秀班主任奖励100元

2、校级优秀班主任奖励:一等奖80元

二等奖60元

新班主任培训制度

1、参加工作1-3年的班主任参与学校培训。

(1)理论培训,以自学先进理念和优秀班主任事迹为主,注重自我反思。

(2)互动培训,每学期1-2次与同行专家或名师互动研究。

(3)交流培训,每学期召开一次案例分析或班级管理交流会。

2、培训目标。

一年入格,胜任。

二年创新,发展。

三年形成特色。

&nbs

下一页

【篇3】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导论

第一章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演进

试论述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2009 B卷 论述题2.P2-10)

一 、教师职业的原始阶段

二、教师职业的泛专业化阶段

三、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初级阶段

1.教师职业逐渐脱离经验化和随意化,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

2.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但总体水平不高。

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阶段

1.教师呈现高学历化 2.教师聘用证书化 3.教师培养专业化 4.教师培养终身化

第二节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特点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一)职业

1.职业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指出,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职业须同时具备:①目的性②社会性③稳定性④规范性⑤群体性。

现在一般认为,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职业既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又是一个社会人应当承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这一定义至少包括四层涵义。

2.职业的基本特征

(1)产业性 (2)行业性 (3)职位性 (4)组群性 (5)时代性

(二)专业 (2009 A卷 名词解释题 1. P13)

1.专业的含义:一般认为,专业是指一群人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和独特的专门知识与技术、按照一定专业标准进行专门化的处理活动,从而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并获得相应报酬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

2.专业的特征 :

第一,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第二,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第三,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第四,专业人员需经过长期、严格的专业培养与发展。

(三) 专业化 :

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指职业专门化。

一种职业要真正成为专业,需经历一个专业化过程。其主要条件包括:形成一套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实施专业教育和专业资格认证制度,规范职业伦理,建立专业组织等。那些被社会认可为专业的职业群体一方面对社会有不可或缺的功能,从业人员被赋予极大的责任并提出了很高要求;
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履行社会职责过程中要花费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专业群体拥有更多的社会地位和资源。因此,对于一些新兴职业来说,其专业化的过程就是提升职业群体社会地位的过程。

(四)教师专业化

1.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提高以及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的过程。具体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
二是指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
三是指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的过程。三个层次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就会阻碍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2.教师专业化的特点

(1)丰富性(2)多样性(3)发展性(4)多主体性

首先,政府通过建立健全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教师教育课程认证、教师资格认证三位一体的资格认证系统,为教师专业化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加大教育投入。第三,大学通过提高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第四,教师个体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有明晰的发展目标。

第三节 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一、专业的标准 :

①其成员的业务实践有系统的理论做依据,有专门的技能做保证,有不断的研究做支持。②其成员把服务对象的利益放在首位,有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③其成员的行为不受外力的限制,有专业性的自主权。

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目前,最能明确地正式表达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文件是美国卡内基基金会的改革委员会组织的“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 Teaching Standards)的《教师专业标准大纲》(1989)。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教师接受社会的委托负责教育学生,照料他们的学习。第二,教师了解学科内容与学科的教学方法。第三,教师负有管理学生的学习并作出建议的责任。第四,教师系统地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第五,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这五项标准,概括起来就是:学生、知识、管理、反思和合作。

第二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与丰富,成为成熟专业人员的过程。主要指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丰富与娴熟,专业信念与理想的坚持与追求,专业情感与态度的深厚与积极,教学风格和品质的独特与卓越。(2009 A卷名词解释题2:
教师专业发展)

五大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伦理、专业精神、专业智慧(简答题: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P24))

它们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而有机融为一体。其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专业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追求和集中体现

第一节 专业知识

一、教师专业知识的涵义

1.国内代表性观点:

林崇德、申继亮: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教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教师知识作为教师认知活动的一个基础,从其功能出发,可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二是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三是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或者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四是文化知识

陈向明将教师的知识分成两类:

“理论性知识” ;
“实践性知识”。

叶澜 :

最基础的层面: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第二个层面是具备一至两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由学习者本人根据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这部分知识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科类知识,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性知识构成。这三个层面知识相互支撑、渗透并有机整合。

2.国外代表性观点:

美国教学研究专家舒尔曼(Shulman)认为:

学科知识;
一般教育知识;
课程知识;
学科教育知识;
关于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
教育背景知识;
教育目的、价值、哲学和历史基础知识

教师专业知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教学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等的总称。

二 、教师专业知识的构成(2009 B卷 简答题4.教师专业知识由哪些内容构成?(P27-33))

(一)学科专业知识

1.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2.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

3.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法 4.相关学科的知识

(二)教师专业知识

1.一般教育学知识 2.一般心理学知识 3.学科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三)实践性知识

1.情境性知识 2.操作性知识 3.人际知识 4.自我知识

(四)普通文化知识

1.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 2.自然和技术类知识 3.工具类知识

4.艺体类知识 5.劳技类知识 6.时政知识

三、教师良好知识结构的特征

(一)多元性:多元性是指教师知识结构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二) 动态性:教师知识结构的动态性是指教师的知识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是指知识结构的开放性和超前性。

(三) 发展性:教师知识结构的发展性是指教师的知识结构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教师自身发展的方向发展。

(四) 整体性:教师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是指教师专业知识各构成部分之间并非独立成块,而是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发挥着协同效应。

第二节 专业技能

一、教师专业技能的涵义

技能是指运用知识和经验进行有目标活动的能力。

教师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具体包括三层涵义:

第一,教师专业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的整体体现。

第二,教师专业技能的形成是内外兼修的结果。

第三,教师专业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教师专业技能的构成

备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技能、教学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媒体选用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检查学习效果技能、说课与听评课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教学反思技能

(一)备课技能

备课技能主要包括钻研教材技能、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技能和编写教案的技能。

(二)教学设计技能

教学设计技能是指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对象,确定教学起点和终点,并对教学诸要素(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使用等)进行优化安排和策划的行为方式。尽管每种教学实践都是具体的,教师制订的教学方案会有所不同,但也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①指导性②系统性③操作性④预演性⑤创造性。

(三)课堂教学技能

课堂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运用的稳固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教学技能是整个教师专业技能的核心。课堂教学技能分为课堂导入技能、课堂讲授技能、课堂提问技能、课堂倾听技能、课堂板书技能、教学反馈和强化技能、结课技能、布置和批改作业技能等。

(四)教学方法技能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以及教与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技能主要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技能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技能。

(五)教学语言表达技能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广义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口语、书面语言(如板书、作业批语等)、体态语言(如示范性或示意性动作等)。狭义的教学语言专指教学口语,它是教学语言的主要形式。有时又把教学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教学语言表达技能主要包括教学口语表达技能、教态语言表达技能和书面语言表达技能。

(六)教学媒体选用技能

教学媒体选用技能主要包括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技能。教学媒体的选择要坚持发展性、综合性、经济性和条件性原则。

(七)学法指导技能

学法指导技能主要包括常规学法指导技能和新型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指导技能。

(八)检查学习效技能果

检查学习效果就是对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进行检测,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使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的整体优化。检查学习效果技能是指通过收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有关方面的信息,进而做好教学调控的教学行为方式。

(九)说课与听评课技能

(十)教学评价技能

(十一)教学研究技能

教学研究技能是指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究,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应用技能和专业素质等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教学研究技能主要包括教学研究基本方法技能、课题选择与论文写作技能、信息检索技能等。

(十二)教学反思技能

第三节 专业伦理

一、教师专业伦理的涵义

教师专业伦理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性。具体说,是教师担负起教师角色品质,即实现教师之特殊性目的的品质,能充分实现教育潜能的品质;
是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道德力量;
是教师在体验为师之道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的、运用自如的教育行为准则。

第一,教师专业伦理是规范伦理。

第二,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内在的自我德性。

第三,教师专业伦理是外在规范与内在德性的统一。

二、教师专业伦理的表现

(一)为人师表 (二)客观公正 (三)有责任感 (四)至真至善

三、教师专业伦理的特征

(一) 践行性 (二)超越性 (三)动力性 (四)统合性

第四节 专业精神

一、教师专业精神的涵义

教师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敬畏与自豪,对社会、对学生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对教育工作的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对自己的一种严格要求和自我发展的意识,是一种专业自律和自我教育的力量。专业精神集中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个人自身价值实现的追求中,体现在教师的专业进取和创新中,充分表现了教师的人格风范和活力。

教师专业精神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第一,它是教师专业价值与功能充分发挥的保证。第二,它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完善。第三,它是影响学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第四,它是树立教师良好形象、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

二、教师专业精神的构成

(一)专业自我

教师专业自我是指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凯尔卡特曼认为,专业自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自我意象②自我尊重③工作动机④工作满意感⑤任务知觉⑥未来前景。

(二)专业理想

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三)专业情操

教师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育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教师专业情操包括理智情操和道德情操。理智情操是指由于对教育教学能力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道德情操是指由于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三、教师专业精神的表现

(一)忠诚挚爱

教师专业精神表现在对专业的忠诚,即忠诚于教育事业,挚爱学生。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放弃自己的责任。忠诚于教育事业挚爱学生主要表现在:第一,有强烈的事业心。第二,高度的责任感。第三,公而忘私的品格。

(二)执着追求

教师专业精神表现在对专业永无止境的追求上,对专业充满激情,对学生充满爱。教师对专业的执着追求主要表现在:第一,坚守课堂。第二,宁静淡泊。第三,提高素养。

(三)敬业奉献

敬业奉献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发自内心的崇敬,全心全意,心甘情愿,—切以育人为上,把知识、智慧、爱心乃至生命献给教育对象和教育事业。教师的敬业奉献主要表现在:第一,诚心。第二,恒心。第三,爱心。

第五节 专业智慧

一 、教师专业智慧的含义(2009 B卷 名词解释1.)

教师专业智慧是教师学识、能力、经验、人格等方面的专业要求在教师身上高度综合的结果,又是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体验、感悟、反思、探索、创造的结果,表现为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深刻洞悉、深度思考,合理判断与抉择,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二、教师专业智慧的构成(2009 A卷 简答题简述教师专业智慧的构成。(P54-55))

(一)知性智慧:知性智慧是基于教师对教育的整体感知、直觉把握所形成的智慧。

(二)理想智慧:理性智慧是教师基于对教育理论的思考和教育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智慧。

(三) 情感智慧 :情感智慧是教师基于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和师爱基础上形成的特殊智慧。

(四)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教师基于个体实践经验积累、体验感悟和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智慧。

三、教师专业智慧的特征

(一)实践性 (二)内隐性 (三)个体性 (四)动态性 (五)情境性 (六)整合性

第三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一)富勒的四阶段理论

(二)伯顿的三阶段理论

(三)伯林纳的五阶段理论

(四)司德菲的五阶段理论

(五)叶澜的五阶段理论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阶段及特征(2009 B卷 简答题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阶段是什么?(P62-66))

(一)准备阶段

1.对教师职业充满憧憬

2.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师技能的训练

(二)适应阶段

1.从实践中认知教师角色

2.初步体验现实教学的复杂性

3.开始对教学进行务实探索

(三)发展阶段

1.专业信念逐步确立

2.专业知能不断提高

3.实践知识日益丰富

4.专业角色渐进形成

第二节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一、教师职业生涯

(一)教师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作为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实现职业目标,体现职业价值而进行着与职业期望相关的职业活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是个体在主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成功扮演教师角色,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二)教师职业生涯具有以下特点:

1.教师职业没有级别变化

2.教师职业生涯宁静而淡泊

3.教师职业劳动工作量和价值难以准确评价

4.教师工作对象群体具有同质性和个体差异性

5.教师职业生涯越长,与学生的年龄差异越大

二、教师职业生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2009 B卷 论述题1.试论述教师职业生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P68-70))

( 一) 教师职业生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别

教师职业生涯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内涵更广泛,任何一个以教书为职业的人都可以视为处在教师的职业生涯当中。教师专业发展则带有目标和价值性,更强调专业方面的变化。它意味着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从事职业的全过程中寻求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一个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教师仍然可以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却不可能具有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教师专业发展更强调个体内在的、主动的发展;
教师职业生涯则更显出受动性,教师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是否会变动其职业岗位和工作职位,更主要的是受外在环境和因素的制约。

(二)教师职业生涯与教师专业的联系

1.教师专业发展贯穿于整个教师职业生涯

2.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职业生涯的质量

3.教师内职业生涯和教师专业发展是内在统一的

三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一)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与测定,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通道,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安排的动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充分认识自我,客观分析环境,正确选择职业,科学确立目标,并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的过程。它不仅是行动前的一种蓝图,更应是“设计——实践——反思——重建”的循环过程。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个体根据自身特点和职业的发展,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分析所在的环境因素,确定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并不断反馈和修正目标,最终达到既定目标,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职业质量,进而提高从业水平。

(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2009 A卷 论述题:结合你个人自身特点和所学学科特点,为自己设计一个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P70-72))

1.自我分析 2. 环境分析 3. 确定发展目标 4. 制订行动方案并实施 5. 在实施中评估与调整规划

第三节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

一、 专家型教师及其特征

专家型教师是指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能高效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师。

1.具有丰富和组织化的专业知识

2.具有较高的自动化问题解决水平和自我监控能力

3.具有创造性的洞察力使对问题的表征更加深入

二、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比较

(一)教学行为

1.课时计划

2.教学过程

(1)课堂规划 (2)集中注意(3)教材呈现(4)课堂练习 (5)家庭作业检查

3. 课后评价

(二)教师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专家型教师在教学监控能力的四个维度——计划与准备性、调节与控制性、评价与反馈性、课后反省性上均与新手教师有显著差别。

(三)知识结构

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的知识结构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三种成分上都表现出明显差异。

(四)问题解决

第一,专家型教师比新手型教师更善于发现问题,识别问题情境的根本特征。

第二,新手教师是根据问题的表面特征来知觉问题,往往形成表面、肤浅的表征。专家型教师则按信息所表达的意义来归类,是对问题深层次的、抽象的表征。

第三,在问题策略的选择上。

(五)教学策略

三、教师成长:新手教师——熟手教师——专家型教师

(一)从新手型教师到熟手型教师

(二)从熟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

第四章 教师与课堂——在课堂实践中发展

第一节 课堂教学新意蕴

(2009年A卷论述题2:结合你的经验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谈谈你对课堂教学新意蕴的理解。(P81-88))

一、课堂教学是一种生活

二、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堂教学是一种交往性实践活动

提问是课堂实践中交往的重要前提。

对话是课堂实践中交往的重要形式。

倾听是课堂实践中交往的重要条件。

语言是课堂实践中交往的重要手段。

四、课堂教学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动态生成性

课堂实践具有不确定性。

课堂实践具有复杂性。

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

第二节 课堂实践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课堂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2009年B卷简答题2:课堂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意义?(P89-90))

1.教师个人教育观念转变依赖于课堂实践

2.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来自于课堂实践

3.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的获得来源于课堂实践

4.教师生命价值和意义体验来自于课堂实践

二、课堂实践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课堂设计

课堂设计:是指教师利用系统思维来规划、安排教学实践活动以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课堂设计主要从关注学生需要和学习来考虑教师的教。它是教师教学的起点和前提。它的质量关系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其科学性和可行性直接影响着课堂实践活动的最终效果。课堂设计主要涉及到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选择及自我评价等方面。

(二)课堂观察

①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或偶然)地运用目光,从学生的动作、表情和情绪的变化中觉察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变化,以便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的教学行为。它不是专门从事的观察,是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分出一部分精力进行观察,而主要精力仍放在教学上。

②课堂观察在课堂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使学生全身贯注于课堂学习,就必须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反应,进而实施正确的有效指导。其次,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复杂多变的思维,突发而至的灵感,丰富多彩的讨论,都需要教师敏锐的观察,从中获取必要的反馈信息,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师生的真正交流。第三,课堂观察对课堂实践具有指导、调整和评价的作用。

2.课堂观察的范围

(1)学习气氛 (2)学习行为 (3)神态表情 (4)学生活动

3. 课堂观察的方法

(1)目视法 (2)提问法

(三)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对自己正在进行的教学进行及时再思考,以便对正在进行的课堂实践进行有效调控,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课中反思需要教师以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较强的课中反思意识和丰富、理性的教学经验为基础。

教师的课中反思水平可以分为三种,即技术性反思水平、实践性反思水平和解放性反思水平。

(四)课堂叙事(2009年B卷名词解释2)

1.课堂叙事概念:课堂叙事是指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课堂教学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思想以及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2.课堂叙事的特点主要有:①真实性。②自我实践性。③情境性。④反思性。

3.课堂故事不同于教育故事。

从根本上讲,课堂故事与教育故事同为教师教育生活的叙事文本,都是教师以叙事方式认识教育的结果,共同体现了教师基于教育生活的教育思考。但教育故事可以跨越课堂教学的时空,采撷教师人生历程中引发教育思考的浪花。它可以是师生的一次对话,教师的一次家访,也可以是亲子成长过程中的小插曲,或异域他乡的见闻。而课堂故事较多取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生活,反映教师对自己课堂实践的反思。虽然有时展现课堂教学之前或之后的情境,但它们都围绕课堂展开,可以视为课堂故事的前奏与尾声。课堂故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与主动性,多为亲身经历的事情;
而教育故事更多的是邂逅偶得的,并且可能不是教师亲历亲为的事情。

4.课堂故事不同于教学日志和教学随笔。

课堂故事是叙述者对特定教学现象的深思熟虑,是对遇到的教学问题寻求解决对策的过程,是对教学经验的一种整理和提炼。而教学日志更像是一种“流水帐”式的叙述。教育随笔中时常也有叙事的成份,但往往是一种概括性的叙述,是为了引出作者的议论,起到引子的作用。

第五章 教师与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学习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是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与社会发展共始终。学习是求知与践行的结合,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彼得·圣吉说:“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作为教师,唯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生存、发展和成功。“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造自己的知识和技术。”[1]教师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必然。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3.

第一节 教师成为学习者

一、教师成为学习者的必要性(2009 A卷论述题3.结合你对教师职业的理解,谈谈教师成为学习者的必要性。(P101-103))

“学习是发展之本、提高之策、进步之源、成事之基。”

(一)教师日常生活的需要

“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

(二)教师职能变化的必然选择

“教育必须培养人去适应变化,这是我们时代的显著特征”。

(三)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教师学习的涵义

教师学习是从一种特殊职业出发提出来的概念,除了具备一般学习的涵义外,还具有教师职业所赋予的独特内涵:

第一,教师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信息,而且要了解知识存在的时空和方式。教师学习除了丰富自我、提高自身修养外,最重要的任务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要当好这个向导,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知识量,更要在头脑中有一张精心编制的知识地图,引导学生去寻找和索取知识。

第二,教师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本身,而且要形成一种思想和价值观。教师学习应该比一般的学习者站得更高,在学习有关知识时,既要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更要形成相应的知识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可能把学生引向正确的认识方向。

第三,教师学习不仅是学习应该教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教这些知识。这是由教师的职业所决定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但这并不排斥教师学习其它知识,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行业外的知识有可能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考和策略。

第四,教师不仅亲历学习过程,而且有意识地体验和研究学习活动本身,以成功地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三、教师学习的特征

(一)教师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二)教师学习是在情境中进行的学习

(三)教师学习是“互惠学习”

(四)教师学习是行动学习

(五)教师是自由的学习者

四、教师学习的过程

理解教师学习的过程,将教师个人的需要、经验和情感融合于学习的设计之中,能使教师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制定学习目标

(二)选择学习内容

教师学习内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任教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发展;
二是教育政策法规和教育改革指导文件;
三是各种新的理论和思想;
四是教师自身深感不足的有关内容,如课件的制作水平不高、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不熟练,教师就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五是为了便于和学生交流,学习学生所关注的和所喜爱的领域。

(三)设计学习方式

教师学习方式就其基本形式而言,主要有:一是自我学习。二是合作学习,同伴互助。三是师徒式学习。四是专业引领。五是自由论坛或集中研读。六是考察调研,组织教师对一些典型的教育模式进行实地考察,在听课、访问、调查中学习,提高自己。

(四)实施学习策略

教师学习是一种与教育工作相联系的学习,具有特殊性,在学习策略的实施上也不同于其他人。教师学习的策略主要有:一是基于教学问题的学习策略。二是基于行动的学习策略。三是基于研究的学习策略。四是基于建构的学习策略。

学习的三位一体论

学习是通过

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

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

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

这三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

——[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第二节 教师学习的实现

一、创建学习型学校(2009 B卷 名词解释)

创建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学校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需要学校的管理方式,从控制型管理转为学习型管理。

(一)树立新的教师学习观

确立学习型组织所倡导的学习理念:所有教师都具有持续学习的愿望、机会和能力;
每个教师掌握的新知识都能在组织中共享;
学习是为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把学习、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
教师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学校的发展和学校价值的实现相统一;
要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文化价值观体系,教师要成为永远的学习者。

教师要成为有效学习者。教师有效学习体现在:

①教师学习是提升自我生命价值的学习。②教师学习是发自内在需求且引发内在需求的学习。③教师学习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引发新问题的学习。④教师学习是实现某种转化的学习。

(二)加强教师学习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创建学习型学校的保障。教师学习制度建设内容很广泛,核心是要建立基于学习的教研组制度和校本培训制度。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研究最基层的组织,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建立以学习为指向的教研组学习愿景。其次,要确立以学习文化为核心的教研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再次,要树立基于转化的关系式思维方式。旨在打破教师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割裂性思维,形成“四结合式”的学习制度:将理论学习、实践研讨、教学实践和课后反思结合起来的学习制度体现了综合转化的关系思维。

校本培训的概念:校本培训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

其根本点是教师在工作中学习。校本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优秀教师指导、专题讲座等。

(三)搭建教师学习的平台

搭建教师与专家对话的平台。

搭建教师共同体学习平台。

搭建教师网络交流平台。

二、 教师自主学习

教师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内生性学习,因此,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师和经师,教师必须坚持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自主学习的途径主要有:

读书、交流、参加培训、教学观摩等。

(一)读书

一个教师要积淀文化,涵养德性,必须要读书。

读书是教师的基本素养。读书能实现教师的智慧提升和生命升华。

读书就是教师的快乐生活。读书是与大师名家的对话,从中能获得快乐、智慧。

读书要有所侧重。

(二)交流

交流是教师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交流的空间,可以把教师交流学习分为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其中直接交流主要包括同伴交流和校外交流,间接交流主要指博客交流。

同伴交流主要指同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同伴交流的主要形式有说课交流、集体备课交流和听评课交流等。

校外交流主要指与校外教育理论专家、学者、名师等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校外交流的主要形式有学术报告、专题讲座、行动研究、座谈会和参观学习等。

博客交流是网络时代教师交流的特有方式。

此外,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与学生交流也是教师学习的一种形式。

(三)参加培训

一种是外出进修学习或参加校外教育机构举办的短期教育培训。二是校本培训。

(四)教学观摩

教学观摩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观看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或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通过分析和研讨来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一种活动。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研究、共同体、反思和课堂等进行学习。

第六章 教师与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即研究者”逐渐成为各国教育界的共识。教师开展研究既体现了社会发展、教育变革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教师开展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才能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节 教师成为研究者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提出及其发展

布科海姆(Bukingham,1926)在《教师的研究》一书中认为:“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他们将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并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和尊严。”

皮亚杰(Piaget,1966)极力倡导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他认为中小学教师正是由于脱离了科学研究才使他们失去了应有的学术声誉和专业地位,不能像医生、律师、科学家和大学教师等职业一样享有受人尊敬的专业地位。他主张通过参加教育科学研究使教师获得应有的尊严,使教育学成为“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

1975年,斯腾豪斯出版了《课程研究和开发概论》一书,该书核心的一章题目为“教师是研究者”

埃利奥特(Elliott,J.)行动研究者

凯米斯(Kemmis,S.) “解放性行动研究者”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然性

(一)教师是“主动变革者

(二)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

(三)教育理论与实践沟通的必然诉求

教师从事研究是跨越理论与实践的主要桥梁,是教育理论和实践沟通的必然诉求。要打通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的壁垒,教师必然要成为研究者

三、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指教师从反思和研究的视角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和探究,以发现和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探究活动。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教师研究的目的:改进教育教学实践

(二)教师研究的对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

(三)教师研究的方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研究

四、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特征

(2009 A卷简答题)

(一)教师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二)教师研究活动的基础性

(三)教师研究内容的真实性

(四)教师研究结果的反思性

(五)教师研究方式的校本性

五、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类型

教师所从事的教育研究从研究目的上来看主要属于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主要属于微观研究;

从研究所用的思维方法来看主要属于经验研究之行动研究。

第二节 教师行动研究

一、教师行动研究的涵义(2009 A卷 名词解释)

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为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和促进自身的发展,以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持续的反思为基本手段的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行动研究,是适合于教师开展的一种研究模式,是教师自己的研究,是教育工作者为了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所进行的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研究。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一)由行动者研究——教师是研究的主体

(二)为行动而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

(三)在行动中研究——以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

(四)通过行动反思研究——以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持续反思为基本手段

二、教师行动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教师专业理念的形成

(二)有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三)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四)有利于教师自我专业意识的生成

三、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模式

教师行动研究模式是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教师行动研究的某种本质特性而构建的模型的总称,是教师行动研究的本质性、规律性的标准样式。

(一) 勒温模式

(二) 凯米斯模式 :
1.计划 2.行动 3.观察 4.反思

(三) 陈桂生模式 :

1.课题选择 2.课题设计 3.研究方案的实施4.研究成果的陈述 5.研究总结

(四)北京师范大学和杨百翰大学的研究模式

1.确定问题 2.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应用解决问题的方法4.结果分析5.理论发展

四、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过程

(一)确定研究问题(二)拟定行动计划(三)实施行动(四)反思和评价

 

第七章 教师与共同体——在合作中发展

一、教师共同体的涵义及特征

1.教师共同体是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开放、对话、发展为核心理念,能为教师个体、教师群体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教师团体组织。

2.教师共同体的特征:

(一)共同愿景(二)开放性(三)自愿性(四)对话性(五)归属感

二、教师共同体的功能 (2009 A卷 简答题)

(一)促进教师认知的发展

(二)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共享

(三)促进教师专业精神的养成

第二节 教师共同体的构建

如何构建教师共同体?

一、以教研为载体构建共同体

二、基于知识管理构建共同体

三、基于理论探究构建共同体

四、基于网络构建共同体

一 、以教研为载体构建共同体

1. 集体备课 2. 听评课 3. 以师带徒

二、基于知识管理构建共同体

1.增强教师个体的知识管理意识

2.强化对话和交流的意识

3.构建知识共享平台

三 、基于理论研究构建共同体

1.关注教育理论的最新进展

2.建立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新型的“伙伴——协作”关系

四、 基于网络构建共同体

1.对教师进行网络信息技术培训

2.搭建网络支撑平台

3.制订共同遵循的规范和准则

第八章 教师与反思——在反思中发展

(2009 B卷 论述题: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请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一节 教师反思概述

一、教师反思的涵义 (2009 A卷 名词解释)

教师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认知对象,有意识地对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方式和教育行为方式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和再认知,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

二、教师反思对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有助于深化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二)有助于催生教师的教育智慧

(三)有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升华

(四)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五)有助于教师优良职业品质的形成

三、教师反思的过程:教师反思的过程主要包括经验积累、观察分析、重新概括和积极验证四个阶段。

四、教师反思的内容:

(一)教育信念(二)教学设计(三)课堂教学行为(四)教学风格

第二节 教师反思的途径

一、理论学习

二、寻求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

三、“反思性教学”

四、学生反馈

五、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

六、教育叙事研究

教师成长记录(档案袋)

备课笔记

课后小结

公开课、研究课录音录象带、光盘

论文

课件

作品

奖状

每学期(学年一次)阅读分析上述档案,小结自己的专业成长课后小结的课型选择

课型

精心准备,获得成功

精心准备,不如人意

毫无准备,喜出望外

屡试不爽,渐成定势

屡试屡败,困惑不解

全书总结: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 学习的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

由学生成绩的评定者转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学生发展方向的指引者

由“教书 匠”转为自觉学习者和研究者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二、教师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

(1) 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

(2)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

①认识自我及所处时间与空间环境

②审视发展机会,确定发展目标

③制定行动策略并按目标逐步执行

④评价发展计划

(3)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

(4)进行教育研究。

(5)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

(6)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7)保持开放的态度,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

【篇4】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9—10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

公共课《教师专业发展》试题(闭卷A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2.教师职业生涯与规划

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作为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过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对有关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设想和规划。

3.教师的职业承诺

教师的职业承诺是基于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与情感依恋,对自身职业的投入程度和对教师规范的内化程度而形成的是否忠于职守的态度。

4.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5.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信息化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开发并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2分)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教育信息化促使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1分)

(2)教育信息化加速教师角色的转变。(1分)

(3)教育信息化促使教师素质的现代化。(1分)

(4)教育信息化促使教师教学方法的现代化。(1分)

2.简述教学反思及其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从而获得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和意见。(3分)

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第一,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1分)

第二,教学反思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可能和内在动力。(1分)

第三,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经验,并将其升华为实践智慧。(1分)

3.简述“新手——专家”研究范式的一般步骤。

“新手——专家”研究范式的一般步骤为:

(1)选择特定领域的专家和新手。(2分)

(2)给专家和新手呈现一组相同的任务。(2分)

(3)比较专家和新手是如何完成任务的。(2分)

4.简述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角色定位是:(1)学习者。(1分)(2)引导者。(1分)(3)组织者。(1分)(4)合作者。(1分)(5)开发者。(1分)(6)研究者。(1分)

5.教师角色的概念与特征。

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对其特殊地位及其社会期望的认识,并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2分)

教师角色的特点:

(1)教师角色具有自主性与个体创造性。(1分)

(2)教师角色具有完美的人格化特征。(1分)

(3)教师角色具有多样性和发展性。(1分)

(4)教师角色具有弥散性和模糊性。(1分)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校本研究及其基本特征。

校本研究是校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针对学校中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将学校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活动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并大力倡导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实践者积极参与,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3分)

其基本特征是:(1)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合一。(3分)(2)研究的情境性和过程性。(3分)(3)反思性批判。(3分)(4)个性化。(3分)

2.试论发展性教师评价及其基本理念。

发展性教师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发展目标,运用发展性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师素质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解释,使教师在这种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使之不断积淀、发展、优化其自我素质结构,促进教师在专业理念、教学技能、专业服务精神等方面得到和谐自然的发展。(3分)

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了以下几个理念:

(1)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只答出要点记2分,有分析记3分)

(2)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只答出要点记2分,有分析记3分)

(3)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只答出要点记2分,有分析记3分)

(4)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反馈意见。(只答出要点记2分,有分析记3分)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9—10年第2学期期末考试

公共课《教师专业发展》试题(闭卷A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2.教师职业生涯与规划

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作为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过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对有关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设想和规划。

3.教师的职业承诺

教师的职业承诺是基于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与情感依恋,对自身职业的投入程度和对教师规范的内化程度而形成的是否忠于职守的态度。

4.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5.教师的自我反思

是教师对自己的各方面情况特别是教学情况所进行的一种回顾、分析、总结,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观察能力来促进其能力发展的手段。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信息化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开发并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2分)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教育信息化促使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1分)

(2)教育信息化加速教师角色的转变。(1分)

(3)教育信息化促使教师素质的现代化。(1分)

(4)教育信息化促使教师教学方法的现代化。(1分)

2.简述教学反思及其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从而获得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和意见。(3分)

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第一,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1分)

第二,教学反思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可能和内在动力。(1分)

第三,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经验,并将其升华为实践智慧。(1分)

3.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个人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2分)

(2)环境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工作对教师心理因素的影响、人际关系对教师的影响、学校氛围对教师的影响”)。(4分)

4.简述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角色定位是:

(1)学习者。(1分)

(2)引导者。(1分)

(3)组织者。(1分)

(4)合作者。(1分)

(5)开发者。(1分)

(6)研究者。(1分)

5.什么是教师的角色?并简述现代教师角色的特征。

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对其特殊地位及社会期望的认识,并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2分)

(1)教师角色具有自主性与个体创造性。(1分)

(2)教师角色具有完美的人格特征。(1分)

(3)教师角色具有多样性和发展性。(1分)

(4)教师角色具有弥散性和模糊性。(1分)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教师专业生涯的规划步骤。

答案要点:

1. 充分认识自身发展状况(1分)

(1) 反思自身素质特点(1分)

(2) 反思成长历程(1分)

(3) 反思教学活动过程(1分)

2. 评估成长环境(1分)

(1) 评估社会环境(1分)

(2) 评估学校环境(1分)

(3) 评估自己的家庭环境。(1分)

3. 目标设计(1分)(展开论述1分)

4. 实施策略(1分)(展开论述1分)

5. 评估、反馈与调整(1分)(展开论述2分)

2.试论发展性教师评价及其基本理念。

发展性教师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发展目标,运用发展性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师素质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解释,使教师在这种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使之不断积淀、发展、优化其自我素质结构,促进教师在专业理念、教学技能、专业服务精神等方面得到和谐自然的发展。(3分)

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了以下几个理念:

(1)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只答出要点记1分,有分析记2分)

(2)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只答出要点记1分,有分析记2分)

(3)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只答出要点记1分,有分析记2分)

(4)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反馈意见。(只答出要点记1分,有分析记2分)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9—10年第2学期期末考试

公共课《教师专业发展》试题(闭卷、B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资助,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2.发展性教师评价

发展性教师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发展性目标,运用发展性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师素质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解释,使教师在这种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使之不断积淀、发展、优化器自我素质结构,促进教师在专业理念、教学技能、专业服务精神等方面得到和谐自然的发展。

3.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是以收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学习成就、展示教师进步表现、取得的专业成果、个人培训的提高,展现各主体的评价结果以及其他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4.(教师的)角色混淆

(教师的)角色混淆是指教师无法获得明确清晰的角色期望,或因角色期望无法一致而产生混乱以及教师不知道别人预期什么,不知道自己要如何扮演这个角色职责所产生的迷茫。

5.教师的职业承诺

教师的职业承诺是基于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与情感依恋,对自身职业的投入程度和对教师规范的内化程度而形成的是否忠于职守的态度。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如何从学校组织管理层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制定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规划(2分)

(2)建立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管理制度(2分)

(3)为构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社群提供平台(2分)

2.教师角色的概念与特征。

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对其特殊地位及其社会期望的认识,并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2分)

教师角色的特点:

(1)教师角色具有自主性与个体创造性。(1分)

(2)教师角色具有完美的人格化特征。(1分)

(3)教师角色具有多样性和发展性。(1分)

(4)教师角色具有弥散性和模糊性。(1分)

3.教师个体如何跨越“职业高原”

(1)正确认识“高原现象”,寻找产生“高原”的原因。(1分)

(2)面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沉重压力,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控,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积极应对的良好心理素质。(2分)

(3)充分利用外部资源。(1分)

(4)增强科研意识,提高自我反省的能力。(1分)

(5)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使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1分)

4.简述行动研究及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景(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3分)

(1)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1分)

(2)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与发展(1分)

(3)行动研究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研究型教师。(1分)

5.简述教师缓解职业压力的直接行动法应对策略。

所谓直接行动法就是对压力作出积极的处理,找出压力源,从根本上消除压力,包括积极地处理压力源的所有策略。(2)

(1)找出职业压力的来源,减少过多过重的职业压力。(1分)

(2)调整个人的期望水平,制定合适的工作目标。(1分)

(3)改变以增加压力的行为方式,处理好工作与休闲的关系。(1分)

(4)扩展应对资源,善于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1分)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观察学习理论,试述如何实施教学观察。

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社会情景中,通过观察他人(或榜样)的行为表现方式以及行为后果(得到奖励或惩罚),间接学习的过程。(1分)

教学观察是我国中小学普遍的一种专业活动方式,其实质是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观察学习。(1分)

实施教学观察,首先应请专家对教学观察的目的、态度、技巧和注意事项等进行培训,让教师了解这种观察的内涵和目的。(1分)

其次实施教学观察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1)做好教学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只答出要点记1分,有分析记3分)

(2)课堂观察。(只答出要点记1分,有分析记3分)

(3)教学观察后的讨论。(只答出要点记1分,有分析记3分)

(4)改良再行动。(只答出要点记1分,有分析记3分)

2.校本研究是校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针对学校中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将学校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活动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并大力倡导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实践者积极参与,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3分)

其基本特征是:

(1)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合一。(只答出要点记1分,有分析记3分)

(2)研究的情境性和过程性。(只答出要点记1分,有分析记3分)

(3)反思性批判。(只答出要点记1分,有分析记3分)

(4)个性化。(3分)(只答出要点记1分,有分析记3分)

【篇5】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东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1.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2.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3.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4.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5.关爱学生,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护学生生命安全。

6.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中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中学生。

7.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8.信任学生,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9.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

10.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11.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12.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13.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14.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15.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16.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17.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18.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19.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20.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应用到教学中。

2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22.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

23..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推荐访问:制度 教师 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