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管理意思不强,形成依赖性怎么整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主管理意思不强,形成依赖性怎么整改,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自主管理意思不强,形成依赖性怎么整改

自主管理意思不强,形成依赖性怎么整改4篇

第1篇: 自主管理意思不强,形成依赖性怎么整改

怎么摆脱帕罗西汀依赖性和副作用

用法和用量

由于剂型及规格不同,用法用量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

轻微而短暂。常见的有轻度口干、恶心、厌 食、便秘、头疼、震颤、乏力、失眠和性功能障碍。偶见神 经性水肿、荨麻疹、体位性低血压。罕见锥体外系反应的报道。

禁忌症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怎么摆脱幅罗西汀副作用

我是单纯的焦虑性失眠,时间比较短,大夫让我吃西药,尤其是抗焦郁和抑郁的帕罗西汀西药,我吃了一阶段感觉不行,我属于什么呢,晚上睡不好白天心情就不好,高兴不起来,工作没动力,要是晚上睡得好了,一切都好了,我用中药效果就很好,用上没几天就感觉特别舒服,入睡容易,睡得香了,一共用了不到二个月,现在什么药也不吃,也能睡近七个小时的深睡眠。

注意事项

①服用本药前后两周内不能使用 MA0Is。

②有癫痫或躁狂病史、闭角型青光眼、有出血倾向、有自杀倾向者或严重抑郁状态病史者慎用。肝、肾功能不全者仍可安全使用,但应降低剂量。

③一次性给药后,可出现轻微的心率减慢、血压波动,一般无临床意义,但对有心血管疾病或新发现有心肌梗死者,应注意其反应。

④服用1〜3周后方可显效。用药时间足够长才可巩固疗效。抑郁症、强迫症、惊恐障碍的维持治疗期均较长。

⑤有报道迅速停药可引起综合征:睡眠障碍、激惹或焦虑、恶心、出汗、意识模糊。为避免停药反应,

第2篇: 自主管理意思不强,形成依赖性怎么整改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1—2012学年第 1 学期)

课号:
143A16AA1 课程名称:
临床药理学 改卷教师:
焦效兰

学号:
0 姓 名:
吴一波 得 分:

如何更有效地根据药物的时间依赖性、浓度依赖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依照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PK/PD)特征可分为时间依赖型和浓度依赖型。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应依据不同PK/PD特点来制定不同的给药方案。目前,用于指导临床用药的PK/PD参数包括:①药物浓度高于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的时间占给药间期的百分比(T>MIC%),受此参数制约的抗生素主要是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②24小时曲线下面积(AUC)与MIC的比率,其相关抗菌药物是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酮类等。③血药峰浓度(PeakConcentration;
Cmax)与MIC的比率,其相关抗菌药物有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酮类。

一、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time dependent antibacterials)是指药物的疗效与浓度大于MIC的时间有关。此类药物当其浓度到达一定程度以后,再增加剂量,其抗菌疗效不再增加。

如β-内酰胺类,当其浓度达到4~5倍于MIC时,杀菌效果最佳,再增加血药浓度,杀菌效果则不再增加。因此,对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治疗的关键是浓度大于MIC的时间(T,time above MIC),通常T/t(给药间隔)为40%~60%,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因此,对于这类抗菌药物,如果t1/2短,而又无显着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应将日剂量分次给药,确保其在给药间隔内能有40%~60%的时间药物的血药浓度大于MIC,增大接触时间以达最优化的疗效和最低的细菌耐药率。

在临床应用中,对于t1/2>2h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次给药可使T>MIC达12h(如头孢尼西)到24h(如头孢曲松),每日给药1-2次即可;
对于t1/2为1-2h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曲南、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等,每日要2-3次给药;
其它头孢菌素和大部分青霉素类半衰期为30-60min,需每日3~4次给药。但碳氢霉烯类抗生素中的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虽然t1/2短,但其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均有强大杀菌活性,又显示较长的PAE,临床应用该类药物可适当延长药物给药间隔时间,采取每日2-3次的给药方案。大环内酯类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但抗菌作用持续时间较长。红霉素的PK/PD参数符合T>MIC,与β-内酰胺类相似,需每日给药3~4次。而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可以积蓄于吞噬细胞,有从细胞缓慢外排的特点,可以在感染部位发挥药物释放系统作用,故其作用持久,PK/PD参数符合AUC24/MIC,每日给药1次即可。

二、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concentration dependent antibacterials)是指药物的疗效与Cmax(剂量)有关。即药物的抗菌活性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治疗关键是在保证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药物的峰浓度。

评价参数包括Cmax/MIC(氨基糖苷类)与AUC0~24/MIC(氟喹诺酮类)。在临床应用中除了要考虑药物的特征以外,还要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征。氨基糖苷类药效为浓度依赖,而副作用为时间依赖,因此在安全剂量范围内,减少给药次数有利于提高峰浓度,降低谷浓度,从而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而喹诺酮类药效与副作用均为浓度依赖型,因此,在提高剂量时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别是老年人和具有神经疾病的患者。

三、常见抗菌药物时间依赖型与浓度依赖型分类

时间依赖与浓度依赖的分类是综合考虑抗菌药物药效与药代结合参数(PK/PD)进行的。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详见下表。

表8-1 常见抗菌药物的时间依赖型与浓度依赖型分类

分类

PK/PD 参数

抗菌药物

时间依赖型

(短PAE)

T>MIC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部分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恶唑烷酮类、氟胞嘧啶

时间依赖型

(长PAE)

AUC24/MIC

四环素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氟康唑、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碳青霉烯类

浓度依赖型

Cmax/MIC 或

AUC24/MIC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甲硝唑、两性霉素B

T>MIC%=超过MIC的半衰期时间+药物的PAE时间+ 40%~60%的有效血药浓度时间

第3篇: 自主管理意思不强,形成依赖性怎么整改

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临床药师根据最近审核医嘱发现,普外科医嘱出现给药次数不合理情况,现把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区别和用药情况汇总,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1、概念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药物的疗效与剂量(Cmax)有关。即药物的抗菌活性随药物浓度增大而增大。

1. 药物抗菌活性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

2. 临床用药目的:取得抗生素 Cmax/MIC >10 或AUC24/MIC>125

临床应用中还要结合药物不良反应特征:①氨基糖苷类(AUC24/MIC)药效学为浓度依赖性,但其副作用为时间依赖,因此在安全剂量范围内,减少给药次数有利于提高峰浓度,降低谷浓度,从而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②喹诺酮类(Cmax/MIC)药效学与副作用均为浓度依赖,因此,在提高剂量时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别是老年人及具有神经疾病的患者。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而与血药峰浓度关系不大。

1. 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与药物浓度关系不密切,而与抗生素浓度维持在细菌MIC之上有关。

2. 临床用药目的在于维持药物浓度在细菌MIC之上一定时间,一般为40% ~60%给药间歇以上。

最低抑菌浓度(MIC):体外培养基中孵育18- 24小时后,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抗生素浓度。

抗生素的后效应(PAE):是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一定时间停止接触后,其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此时间(h)即为PAE。

二、常见抗菌药物时间依赖型与浓度依赖型分类

抗菌药物PK/PD分类

抗菌药物分类

PK/PD指标

临床给药方案

抗菌药物

备注

时间依赖型
(短PAE)

T>MIC

每天多次给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头孢尼西除外)、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大环类酯类(阿奇霉素除外)、克林霉素、氟胞嘧啶

1、头孢尼西、头孢曲松半衰期(T1/2)大于2h,一次给药可使T>MIC达12h到24h;
每天给药1-2次。
2、 碳青霉烯类中的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虽然半衰期短,但其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均有强大杀菌活性,又显示较长PAE,临床使用时可采取多次给药和适当延长静脉滴注时间。

时间依赖型
(长PAE)

AUC/MIC

足够剂量分次给药
(每天给药1次或2次)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阿奇霉素、四环素、链阳性菌素、恶唑烷酮类(利奈唑胺)、氟康唑

浓度依赖型

CMAX/MIC或
AUC/MIC

一日一次给药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达托霉素、酮内酯类(泰利霉素)、甲硝唑、两性霉素B

1、甲硝唑推荐500mg口服每日3次;
静脉滴注500mg q8-6h
2、氨基糖苷类一日一次给药不宜用于感染性心内膜炎、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等患者。

参考资料: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

2、《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2012年版)

3、《热病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43版)

4、《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2版)汪复、张婴元

5、《药理学》(第7版)

临床药学室

2016年6月13日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第4篇: 自主管理意思不强,形成依赖性怎么整改

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比较
作者:董凤勇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04期

        摘要: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效应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高于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即当其血药浓度高于MIC时,其杀菌效应便达到了饱和状态,即使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应不会相应增加。这类药物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除外)、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万古霉素、氯林可霉素与氟胞嘧啶类等[1]。使用此类药物时,采取多次给药或持续静脉给药方案,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疗效。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效应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高于MIC,具有浓度依赖性,即药物峰值浓度越高于MIC,其对致病菌的作用越强,作用速度也就越快。这类药物主要包括甲硝唑、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2]。使用此类药物时,每日单次足量给药可有效提高抗菌疗效,同时可有效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延长抗菌药物后效应(PAE)、降低毒性。

        关键词:时间依赖性;
浓度依赖性;
抗菌药物

        随着对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和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发现抗菌药物的抗菌疗效不仅取决于MIC,同时也与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及PAE等密切有关。根据PK/PD特征,可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菌药物分为2类: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Time-dependent killers)和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Concentration-dependent killers)。这种分类方法与临床用药疗效、药物毒性的大小及用量用法的改变密切相关,同时对于指导临床上合理应用某些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抗菌药物后效应(PAE)

        PAE系指抗菌药物与其敏感致病菌短暂接触后,即使当其药物浓度下降到低于MIC或消除后,该致病菌仍受到持续抑制生长的效应。PAE在不同药物、不同细菌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异,其持续作用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同时还受抗菌药物浓度、作用时间等因素影响。近年来研究表明,人体内抗菌药物的PAE 具有在亚 MIC 时的抑菌作用,即经相应抗菌药物作用后,WBC对敏感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增强(即抗菌药物后白细胞增效作用,PAME),因此人体内 PAE时间明显长于体外 PAE。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其给药间隔应该是血药浓度超过 MIC 的时间加上 PAE 的持续时间,这比仅仅参照药代动力学参数设计出的给药方案更为合理,同时也是区分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重要基石[3]。

        2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特点是:①当药物浓度高于4倍MIC后,PAE和MIC均达到最大值,其抑菌作用并不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出现显著的增强,而其抗菌效应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 MIC 的时间。②无首次接触效应,当药物浓度低于MIC时,不能有效的抑制细菌生长,浓度达到MIC时,才有效的杀灭细菌。③仅有较弱的 PAE 或无 PAE。

        除第四代头孢菌素与碳青霉烯类外,β-内酰胺类药物如头孢曲松、头孢地嗪、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及头孢噻肟等都为典型的时间依赖性药物,这类药物多无PAE或PAE较弱。例如,头孢曲松、头孢地嗪的半衰期>7h,给药1~2g/次,血药浓度超过其敏感菌MIC的时间可持续12h以上。因此1d内给药1~2次即可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对于半衰期相对较短的药物(如头孢他啶、头孢唑啉及头孢噻肟等,半衰期为1~2h)来说,一般24h内给药3次即可。也有研究表明,使用头孢他啶微泵持续静脉给药[4]可能会取得较好的疗效。虽然碳青霉烯类(如美罗培南)半衰期只有1h,但这类药物有较为显著的抗菌药物后效应 (PAE),且在亚抑菌浓度时仍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因此,也有人主张24h内给药3次。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类及其他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半衰期不到1h,在常规剂量下,一天内给药2~3次时,其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不到50%,所以,24h内应用药4~6次。而对于半衰期较长头孢三嗪,每日给药1次后,24h内其血药浓度大于MIC,因此,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中,头孢三嗪可给药1次/d。其他第三代头孢菌素虽然对铜绿假单胞菌无PAE作用,但有关研究表明,缩短给药间隔往往可取的较好效果。而对于万古霉素,因其肝肾毒性较大,又属于时间依赖型杀菌剂,所以临床上主要用于针对多重耐药的甲氧西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并常常采取持续静脉缓慢滴注或小计量多次给药。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在多项药动学参数中表明,T>MIC与细菌清除率具有最密切的相关性,若T>MIC的时间高于给药间隔的40%,则细菌清除率高于80%,实验动物模型存活率高达90%~100%[5]。因此,科学、合理地应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关键取决于敏感菌暴露于其相应抗菌药物的时间。临床上,用药后24h内有40%~60%的时间体内血药浓度超过敏感菌MIC时可达最佳疗效,往往需每日多次给药方才能达到此目的。对于高MIC的病原菌,甚至可采用微泵持续静脉给药的方法,例如使用较大剂量青霉素持续静脉泵注可有效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包括对青霉素耐药株的感染)。但是随意延长给药间隔无法保证有效的抑菌效应,甚至可使药物浓度长期维持在亚致死量,这样既不能达到抑菌效果,反而会使其对菌株产生选择性,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3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特点是:①抗菌药物的抗菌效应随血液中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当血药浓度达到8~10倍的MIC时,可以达到最大的杀菌效应。②有首次接触效应。③有较显著的 PAE。④当血药浓度低于 MIC 时,对致病菌仍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峰值浓度(Cmax)/MIC比值是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疗效的关键性药效指标,常用于评价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疗效。当氨基糖苷类药物的Cmax/MIC为8~10倍时,临床疗效可达90%。对于大多数氨基糖苷类药物,将每日剂量集中1次使用,方可达到较为理想的Cmax/MIC[6]。目前,国内外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给药方案进行了大胆创新改进,以前通常常将日剂量分多次给药,现推荐日剂量单次给药,而PAE正是这种新给药模式的重要依据之一。由于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抗菌效应和PAE都呈浓度依赖性,日剂量单次给药可提高药物峰浓度,又可显著降低药物谷浓度及其在体内蓄积。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这种新方案可显著提高疗效,并且降低其耳、肾毒性[7]。对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虽然日剂量单次给药方法也可能提高疗效,但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相比,其毒性的浓度依赖性更为显著,所以应用高剂量喹诺酮类药物时,更容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例如左氧氟沙星日剂量单次给药与2次给药相比疗效相差不大,但前者引起副作用风险相对较大。故对于喹诺酮类药物,除半衰期很长的药物外,目前均不提倡日剂量单次给药,而最佳的给药方案是采用分次给药或联合应用其他抗生素。

        因此,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临床疗效的关键是提高药物浓度,所以给药的关键是剂量,给药的时间间隔也逐渐转向每日单次疗法。而又因为药物毒性与峰值浓度相关,故1次/d给药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保证其安全性。

        4 讨论

        近年来,有关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理论已经得到临床验证,但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仍有许多不足。大家都不能绝对化地对待任何一种新的观念。即使是浓度依赖性药物,延长MIC时间疗效也会相应的提高,其原因是复杂的。期待进一步地研究做出一些符合循证医学理论的临床验证。

        参考文献:

        [1]Craig WA.Anitimicrobial resistance issues of the future[J].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1996,25(4):213.

        [2]薛冰.抗菌药物药效学参数与给药方案的制定[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5,16(4):283.

        [3]李运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优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2,2(24):72.

        [4]王芳芳,王晓源.根据药效学分析小剂量头孢他啶微泵给药的可行性[J].医学综述,2006,12(7):423.

        [5]Craig WA,Andes D.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antibiotics in otitis media[J].Pediatr Infect Dis J,1996,15(3):255.

        [6]张歆刚,刘又宁,王睿.丁胺卡那霉素日剂量单次与分两次给药方案的体内药效及毒性比较[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5):356.

        [7]Gilbert DN.Once-daily aminoglycoside therapy[J].AntimicrobAgents Chemother,1991,35(3):399.

        编辑/赵恒德

推荐访问:依赖性 整改 不强 自主管理意思不强 形成依赖性怎么整改 自主管理意思不强 形成依赖性怎么整改 自我管理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