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实践报告3000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安事变实践报告3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西安事变实践报告3000字

西安事变实践报告3000字4篇

第1篇: 西安事变实践报告3000字

西安事变简介

西安事变该片以中国现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西安事变为题材,歌颂了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下面是 给大家整理的西安事变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

西安事变电影基本信息该片以中国现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西安事变为题材,歌颂了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

影片以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纪实性的表现方法,真实地反映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其中人物的真实活动和思想性格,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均有严格的史料依据。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典型化的关系。编导者注意把广阔的历史背景与细致的性格刻画结合起来,成功地塑造了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等几个典型的历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实可信。

该片获得中国1981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获1982年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配角奖(孙飞虎)、最佳化妆奖(王希钟、李恩德)。

西安事变电影剧情简介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因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张、杨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不仅拒绝了张、杨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蒋坚持不改“剿共”政策。9日,张向游行示威的学生表示,一周内用事实答复他们的爱国要求。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扣留 了蒋介石,囚禁陈诚等十余人;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学良、杨虎城任正副委员长,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实行民主政治。16日,南京政府下令讨伐张、杨,并任何应钦为总司令。亲日派汪精卫、何应钦企图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进一步和日本妥协。中共中央从民族利益出发,应张学良、杨虎城电请,派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调停。周恩来等于16日到达西安以后,做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只要蒋答应抗日就释放他。并于15、19日通电南京国民党政府,促其接受张、杨主张,和平解决。22日,宋美龄、宋子文与蒋介石顾问澳大利亚人端纳飞往西安谈判。经周恩来等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斗争,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战议和、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条件。25日蒋介石获释,由张学良陪返南京,“西安事变”到此和平解决。蒋介石飞回南京后,立即把张学良拘禁起来。

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以及中国共产党促成的这次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西安事变电影获奖情况1982年电影《西安事变》获得第二届金鸡奖最佳导演:成荫

1982年电影《西安事变》获得第二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孙飞虎

1982年电影《西安事变》获得第二届金鸡奖最佳化妆:王希钟、李恩德

其他《西安事变》侵冯钦哉将军名誉权:法院经审理认为,《西安事变》中三段有关冯钦哉的描写均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是历史事实,其中关于冯钦哉行贿钱大钧一节,贬损了冯钦哉的人格,侵犯了冯钦哉的名誉权。法院最后判定,西影厂停播《西安事变》中有关冯钦哉“行贿的情节”,并要求西影厂就“行贿的情节”在全国性报刊为冯钦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并向后代赔礼道歉。

西安事变电影简介

第2篇: 西安事变实践报告3000字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是一个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它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时局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西安事变是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共产党联蒋抗日,国民党由内战转向抗战,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形成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是由各方面因素促成的,有张学良、杨虎城的作用,有共产党的作用,也有国民党中亲英美派的作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中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
其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1936年12月,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中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要求,继续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将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统领的西北军调到陕甘一带攻打红军。张、杨由于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认识到“剿共”没有前途,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是,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其反共内战政策,拒绝接受张、杨多次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建议。12月初,蒋介石再度到西安督战,逼迫张、杨加紧“剿共”。张、杨出于爱国热情和对蒋介石倒行逆施的激愤,在“哭谏”无效后,毅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于12日清晨在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囚禁了十几名国民党军政大员,并随即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企图取蒋而代之,进一步扩大内战。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应张、杨的邀请,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调停。周恩来等向各方面耐心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同蒋介石进行谈判,12月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红抗日”的条件。25日,蒋介石被释放回南京。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存亡面临新的严重危机。在中国共产党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下,以“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为起点,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但蒋介石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坚持“围剿”红军。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张杨的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部队,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之后,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张、杨因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均被拒绝。蒋蒋介石不仅拒绝了张、杨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使其继续进攻红军,蒋介石盲目的内战更加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蒋坚持不改“剿共”政策。9日,张向游行示威的学生表示,一周内用事实答复他们的爱国要求。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扣留了蒋介石,囚禁陈诚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十余人;
随后,张、杨又采取了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成立由张、杨担任正副委员长的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解散国民党省党部,成立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等重大军政举措。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参加谈判。

12月23日,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同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举行谈判。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双方停战,中央军撤至边关以东;
改组南京政府,肃清亲日派,吸收抗日分子;
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产党公开活动;
召开各党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国方针;
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实行合作。如蒋接受并保证实行上述六项,中共红军赞助他统一中国,一致对外。经过以后的几次谈判,南京方面基本同意接受这些主张,于24日达成了以周恩来提出的六项主张为基础的协议。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尖锐地指出,目前的形势是非抗日无以图存,非团结无以救国;
坚持内战,必自速其亡;
只有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停企内战一致抗日,才是惟一的出路。蒋介石表示接受谈判达成的协议,同意“停止‘剿共’,联红抗日”,并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

25日蒋介石获释,由张学良陪返南京,“西安事变”到此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关键,它对推动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和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作用。西安事变成了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1.“西安事变”迫使国民政府停止剿共、联共抗日。

2.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西安事变提高了国民党的声望

4.通过西安事变,国共合作,中华民族才真正团结起来,共同御侮,使得民族灭亡的悲剧没有发生。

总之,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第3篇: 西安事变实践报告3000字

西安事变

冯源

摘要:西安事变确实促进了国家统一战线的建立,团结了国内的力量,并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但它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致使蒋介石被迫提前进行全面抗日,由于准备仓促,结果只能用中国人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使得之后的战争损失惨重。

关键词:西安事变 张学良 杨虎城 国共第二次合作

引言:西安事变是陕西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正是在西安事变过后,国共两党正式统一战线,一致抗日,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而西安事变的发生,并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而是在这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共同催化下才发生的。

一、西安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

在西安事变这段时期前,国际上发生了这样两件事,对西安事变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一是在1935年7、8月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会议,着重讨论有关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问题。

二是在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指出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等量齐观是不对的”,“不能同时既反对日本侵略者,又反对蒋介石的斗争”,“我们(指国际)觉得,你们(指中共)号召西南集团反蒋行动的声明是错误的”,要求中共与蒋介石就共同抗日进行和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共产国际渴望统一一切可以统一的力量来对抗法西斯势力,因此作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个政党之一,国民党自然属于共产国际所要团结的目标,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方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再看看国内,自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一来,中国的领土一步步沦陷,民族危机一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已经逐渐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主要矛盾,不但是共产党,民众联合抗日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在1935年的秋天,中国共产党完成了长征,成功度过了自己最困难的时期,国民党因此失去了一举歼灭共产党的最佳时机,而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跌至低谷,在这种情况下,联合抗日是当时最好的出路,两党继续争斗只会让日本渔翁得利。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国内的形势,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不断为国共合作做出了努力。在1935-1936年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布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等公告,并且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举行了一系列的游行示威活动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些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并于1936年2月正式宣布东征抗日。

但共产党的努力并未得到蒋介石的理解,他仍旧坚持自己“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实行剿共政策。因为战事对国民党并不乐观,蒋介石便亲自前往陕西,这给他被扣留埋下了祸患。

蒋介石的不配合和中国共产党对于统一战线的渴望,使得中国共产党不得不采取非和平手段来达成全面抗战这一最终目的。

因此中国共产党与张学良这一拥有联合抗日意向的国民党高层进行了接触。1936年,张学良曾驾机飞抵延安会见周恩来,并最终与中国共产党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

而西安事变另一主要人物杨虎城本就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对于蒋介石并不是十分的忠诚,而且杨虎城一贯的主张也是联共抗日,这与张学良的想法不谋而合,再加上杨虎城主政陕西多年,在陕势力雄厚,两者商讨后最终决定发动兵谏。

二、西安事变的主要过程

在西安事变前夕,也就是1936年10-11月间,张学良、杨虎城曾多此当面向蒋介石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请求,希望能够北上抗日,但都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蒋介石甚至对张学良说若不剿共,就要把他调到东部去。

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并向蒋介石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同意赴西安,驻华清池。其后张学良再次苦谏,仍遭到拒绝。而在之后的会议上,蒋介石又发动了第六次“围剿”的动员令,很快又安排了围剿的诸项事宜。

事态紧急,于是在1936年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12月12日清晨进行兵谏。

1936年12月12日5时,蒋介石在居所后院被抓,西安事变正式爆发。

在成功抓获蒋介石后,张学良和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停止一切内战;
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
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
立即召开救国会议。”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

事情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共方面,共产国际和毛泽东都认为应该杀死蒋介石;
南京国民政府方面也迅速召开会议商量对策,最终决定剿抚并用,一方面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另一方面任命于右任为陕甘宣抚大使;
而蒋介石的妻子宋美龄则想尽一切办法营救蒋介石,她邀请澳洲友人端纳在当日一同前往南京,并于次日与张学良通电。

1936年12月23日,双方在张学良公馆西楼二层开始正式谈判,由宋子文代表国民政府、由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代表西安方面出席谈判会先方面。

但谈判进行的并不顺利,张学良与杨虎城之间也发生了分歧,杨虎城很是支持中共方面的做法,但张学良却不以为然,最终张学良将兵权交给杨虎城后,带着蒋介石乘飞机离开了西安。

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自此后全面抗战拉开序幕,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两党虽各有防备,但却都守着共同抗日的底线,直到临近抗日战争结束。但西安事变的两位功臣的后半生却都不如意,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直至终老,而杨虎城更是遭到了国民党的迫害,英年早逝。

三、西安事变的意义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后,自此国共长达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并且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并且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

当然西安事变也有不利的一面。

胡适就曾经说过:“没有西安事变,共产党很快就可以消灭了……西安事变对我们国家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西安事变持的是否定态度。而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和后人的推算,西安事变确实对我国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首先是当时中日实力差距悬殊,国民党并未为抗日做好准备,那么抗日战争怎么打,只好用人命去填,使得战争损失惨重。而当时蒋介石是国内唯一可以担任领袖责任的人,若是蒋介石出了什么意外,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结语:总的来说,西安事变确实促进了国家统一战线的建立,团结了国内的力量,并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但它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致使蒋介石被迫提前进行全面抗日,由于准备仓促,结果只能用中国人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使得之后的战争损失惨重。黄仁宇在他的书中感叹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以农村社会作基干,不具实质上的统一,衣食未果的国家,打败一个工商先进国家的先例。”所以在看待历史事件上一定要用全面的眼光,搜集各方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对整个事件做出全面的评价。

参考资料:

1. 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人民出版社,2008

2. 西安事变史领导小组.西安事变简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

3.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页-244页

4. 荣维木《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政局》,《抗日战争研究》,近代史研究杂志社,2001年第4期,第18页

5. 荣维木《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政局》,《抗日战争研究》,近代史研究杂志社,2001年第4期,第7页

6. 老照片: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 .人民网

7. 一二九运动 .新华网

8. 李新,《中华民国史》第8卷下册,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22页

9. 瓦窑堡会议 .新华网

10. 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45页

11.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

12.西安事变时间表

13.西安事变各方态度

1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5.国务院台办:江泽民在西安事变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6.人民网:西安半月记

17.党史信息报:西安事变后胡适斥张学良:“自坏长城 民族罪人”

第4篇: 西安事变实践报告3000字

12.2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教学设计
一、重点目标:1.知道西安事变的原因、时间、发动者、中共态度、结果
2.掌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二、学习方法:(独学-群学-展示-点评)
三、自主学习:阅读课本82-84页,完成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中做好笔记1.西安事变原因:①日本侵略进一步扩张,华北形势万分危急
②对蒋介石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的不满③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下2.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3.目的:逼蒋抗日
4.时间:1936年12月12日地点:西安
5.内容:①张、杨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及随行,②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6.各派动向:亲日派:何应钦欲置蒋介石于死地亲英美派:宋子文,宋美龄营救,谈判
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7.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8.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①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起了重大历史作用
②是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转折点③标志着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四、合作探究:讲述西安事变的始末
小结测评:
-导学案-
历史意义(3条)
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原因、时间、发动者、
中共态度、结果

五、教后反思我的收获:
我的困惑:

12.2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导学案
主备人:协助:审核人:年级:姓名:组长:
一、重点目标:1.知道西安事变的原因、时间、发动者、中共态度、结果
2.掌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二、学习方法:(独学-群学-展示-点评)
三、自主学习:阅读课本82-84页,完成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中做好笔记1.西安事变原因:①日本侵略进一步扩张,形势万分危急
②对蒋介石继续推行“”的政策的不满③在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感召下2.发动者:3.目的:
4.时间:地点:5.内容:①张、杨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及随行,②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6.各派动向:亲日派:何应钦欲置蒋介石于死地亲英美派:宋子文,宋美龄营救,谈判
共产党:以为重,主张解决西安事变7.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8.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①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起了重大历史作用②的转折点③标志的初步形成四、合作探究:讲述西安事变的始末
小结测评: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导学案-
抗日民族精神
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时间,国民党政策,结果

五、学后反思
我的收获:我的困惑:

推荐访问:西安事变 实践 报告 西安事变实践报告3000字 西安事变实践报告3000字 西安事变实践报告1000字